台積電在鳳凰城設廠:美國新工業政策

A+A-
12 月 7 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台積電上機典禮上致辭。 圖片來源:路透社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升溫,在日漸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之下,美國大力推動「友岸外判」(Friendshoring)政策,希望與盟國就重點高端產業,建立一條龍生產線,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近日,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台積電)就加大在美國的投資,於亞利桑那興建新廠房,其於當地投資總額將達到 400 億美元。

12 月 6 日,台積電於亞利桑那州廠區舉行盛大的「上機典禮」,出席嘉賓估計多達 900 人,除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和部分台灣官員,連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和蘋果公司總裁庫克(Tim Cook)等美國政商界領袖都親自出席。美國政府近年矢志重振國內工業,例如在 8 月份通過「晶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計劃對半導體行業投入超過 500 億美元的補貼。

台積電新廠房造價高達 120 億美元,預計會在 2024 年全面運作,目標是每月可生產 2 萬片 5 納米晶片。該廠房被喻為「美國第一家先進晶片廠」,象徵拜登政府「加強國內晶片製造的關鍵一步」。根據「金融時報」報道,台積電會在未來於亞利桑那興建另一座 3 納米晶片廠,希望在 2026 年投產。現時,美國的半導體生產只佔全球市場 12%,比起 20 年前 37% 的市佔比明顯減少。台積電新廠房如能在 2024 年順利開工,預期能把市佔比推高至 15%

拜登在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和總裁魏哲家陪同下參觀亞利桑那廠房。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過,「金融時報」分析指,美國在晶片生產發展大大落後於台灣一個世代,台積電在美設廠亦難以扭轉局面。蘋果公司將會在 2024 年升級 iPhone 手機功能,將用上 3 納米晶片。然而按照現時時間表,美國要到 2026 年才能生產出這一規格的晶片;而到時候,台灣工廠預計已經步向 2 納米晶片的時代。即使美國的新工廠能夠掌握相應技術,以目前的生產規模,依然難以滿足龐大的晶片需求。假如台海爆發軍事衝突,依然會重創生產鏈。

台灣媒體對於台積電在美設廠的反應十分兩極。由於台積電將會外派數百名工程師赴美,有媒體形容是「半導體史上最大人才遷移」,坊間甚至出現「掏空台灣」論。其實在 90 年代李登輝訪美引發台海危機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曾經遠赴波特蘭設廠,可是因為原材料不足、美台工作文化不同等種種原因,台積電最終因虧損而中斷廠房擴建計劃。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亦否認人材外流,並指台灣努力 30 多年,不可能被輕易擊倒,新計劃有助公司發展海外佈局。

無論台積電設廠能否為美國製造業帶來機遇,美國政府的經濟哲學已經出現根本改變。白宮經濟顧問狄斯(Brian Deese)表示,美國正逐步擺脫過去 40 年透過減稅、放寬規管,讓市場自行運作的經濟哲學,發展出明確的工業策略,然後引進私人投資。無論是「晶片和科技法案」,抑或台積電設廠,相信都只是美國新工業策略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