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總統杜林普會從司法渠道挑戰大選結果,但各大媒體已宣佈拜登、賀錦麗團隊勝出選舉,各國元首紛紛祝賀,而拜登亦已開展過渡工作。拜登能夠贏得選舉,關鍵之一是黑人選民的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今年席捲全國,其中一個領袖庫拉斯(Patrisse Cullors)就高調放話,要求拜登回報她們的選票。
搜尋結果
|美國大選|
攻其不備:專制政權乘美國大選作惡
美國大選左右全球大局,故此舉世矚目,在近月搶佔各大媒體的新聞篇幅。正當西方世界注視大選情況時,各地的專制政權就乘機發動攻勢,例如昨日(11 日),香港有四名泛民議員被 DQ,較早前,前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就狠批「中共乘美國總統選舉後陷入內鬥狀態,向香港民主派再踩一腳」。國際志願組織 The New Humanitarian 列舉了更多類似事件。
美國大選:爭議會摧毀美國民主?
2020 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說是舉世矚目,各國不少媒體都指出這次是史上最重要的美國總統選舉,會左右全球格局發展。選情亦遠較預期之中激烈,多家傳媒都指拜登已經勝選,惟杜林普指會展開法律訴訟,爭拗會持續一段長時間。今年美國社會十分兩極化,但克拉克森大學政治學家 Alexander Cohen 就仍然深信,美國民主堅實,不會被選舉爭議摧毀。
美國大選,中俄或成最大贏家?
今屆美國總統大選爭持激烈,有人為美國政治兩極分化問題擔憂。選舉最終可能訴諸司法,而美國商業雜誌「財富」(Fortune)就指,中國及俄羅斯均樂見美國社會撕裂深化。
【美國大選】無論誰主白宮,歐洲都要靠自己
美國總統大選影響全球政局,今日一戰理應舉世觸目才對。但看一班歐洲外交官,卻無論誰勝誰負,似乎也不太在乎。「華盛頓郵報」分析,經歷過杜林普的 4 年任期,歐洲覺悟到「與其靠盟國,不如靠自己」,決定最終是他連任也好,還是拜登成功跑出也罷,都準備在國際舞台上,走更獨立的路線。
【美國大選】明知必敗,依然參選的第三政黨
每屆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及民主黨候選人都是焦點所在。儘管兩黨制下,總統寶座幾乎必然由共和或民主黨人取得,但選舉期間,參選總統的政黨代表不一定限於兩黨。今屆大選,亦有自由意志黨(Libertarian Party)及綠黨(Green Party)等第三政黨及獨立候選人參選。
美國大選提早投票預測 —— 早鳥一定有優勢?
截至 20 日,美國總統大選提早投票人數已超過 3,500 萬,打破 2016 年 10 月 23 日 590 萬人提前投票的紀錄。誰人得勝自然最令人關心,提早投票選民的意向,就成為部分人預測的根據。有分析人士相信,提早投票有利拜登選情、打撃杜林普部署。然而,美國政治分析員兼記者 Steve Chaggaris 提醒,不要被提早投票率高企所騙。
美國大選,為何賓州總是搖擺
每逢美國大選,各個搖擺州份都是兩黨候選人的決勝戰場。其中,賓夕凡尼亞州今屆更可能成為左右大選結果的關鍵州份。「得賓州,得天下」並非空話,據當地地方媒體 York Daily Record 指出,1920 至 2016 年共 25 次總統大選中,其中 20 次跑贏賓州的候選人同時勝出整場大選。然而,要奪下搖擺賓州並不容易。因為在這個掌握 20 張選舉人票的州份,超過 1,200 萬人口分佈在州內不同地區,各有不同取態。
【美國大選】「末日潮青年」會投給誰?
1996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本是最熱衷保護環境的一代。他們被奉為地球的最後希望,尤其是樂觀而活躍的一群,致力扭轉氣候變化將帶來的厄運。但當中部分人有感形勢不妙,他們曾採取激進的系統性變革,並堅持此為唯一的救贖,如今卻對此抱負愈發絕望。這些「末日潮青年」(doomers)對將來心灰意冷,連帶影響他們的人生大計,甚至總統大選的投票意向。
【美國大選】爭取保守派支持,民主黨錯了?
隨著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拜登及杜林普,先後正式接受黨內提名,總統大選氣氛愈趨熾熱。截至 8 月底,拜登在民意調查中仍然領先杜林普,但後者有收窄差距之勢。杜林普與部分傳統保守黨政客關係緊張並不新鮮;拜登的選舉策略之一,就是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上,找來許多「倒戈」的共和黨前任及現任公職人員公開支持自己。然而,美國左翼雜誌「雅各賓」對其爭取某部分保守派選民支持的策略並不樂觀,認為可能以災難告終。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Zygmunt Bauman 篇)
不少分析將杜林普現象與脫歐公投比較,指出兩者均是對建制的抗議;波蘭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則認為,除了發洩不滿,美國人也投了「強人政治」一票。杜林普成功結合工人階級和舊中產階級的所有焦慮,將消費型社會的失敗歸咎於外來因素,諸如外來移民、種族異類,而建制方案又無力解決問題,魅力強人承諾一場快速補救(a quick fix),雖然「野蠻」或不理性,但對沮喪的民眾而言,仍然極具吸引力。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Judith Butler 篇)
杜林普當選翌日,美國哲學家、女性主義學者巴特勒(Judith Butler)發表公開聲明,對結果表達震驚之外,亦就多項議題提出不少疑問。她認為,杜林普之所以獲群眾保送入白宮,在於成功煽動各種憤怒:經濟不滿固然是一大助力,但種族、移民、性別歧視一樣扮演了助選角色,杜林普的恣意言論,等於背書(license)了一般人的憤怒;而民主黨放棄桑德斯的憤怒基調,希拉莉的建制形象更是趕客。面對敗選,今後左派政黨應開始思考如何掌握民眾運動的潮流。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Jürgen Habermas 篇)
美國杜林普挾民粹上台,全球政治光譜日益靠右,左翼學者如何理解趨勢轉移?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認為,杜林普及右翼民粹崛起出於政經結構失衡,加上眾多巧合而成,雖然並非一種新式專制主義,但卻帶來兩極化的趨勢,足以動搖西方政局穩定。左翼受限於全球新自由主義思維,無法解決貧富懸殊,右翼民粹乘勢「竊取政治議程」,反全球化的主張引來國族主義的復興。哈伯瑪斯表示,左翼勢力應該通過跨國合作,致力解決社會不公,達致一種「合乎社會期望的全球化政經體系」。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Alain Badiou 篇)
「彷似置身一夜漫長的恐怖」(”C’était pendant l’horreur d’une profonde nuit.”)--這是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對美國大選結果的感想。作為激進左翼,巴迪歐與齊澤克一樣,支持桑德斯而不信任希拉莉。他認為在全球資本主義操縱之下,希拉莉與杜林普「相當不同,但又屬於同一世界」,唯有桑德斯終於提出新方案,還美國人民真正的選擇。
【美國大選】選舉人團應該倒戈?
美國大選希拉莉贏 150 萬普選票(popular vote),輸 58 張選舉人票(Electoral College),重蹈 2000 年民主黨戈爾的覆轍,結果是杜林普跑出。正如杜林普在 2012 年批評:「選舉人團是民主制度的災難。」美國人為民主引以為傲,但由憲法設計到選舉制度其實並不十分民主,大選充其量是間接選舉。美國有州分要求選舉人團按普選票結果投票,而選舉人團的原意也是為防民粹奪權而設,那麼,選舉人團應該在 12 月 19 日--美國正式選舉日--集體倒戈嗎?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Slavoj Žižek 篇)
杜林普當選美國總統,右翼席捲歐洲之後再下一城,左翼學者如何理解左派全球撤退?斯洛文尼亞哲學家、文化評論學者齊澤克(Slavoj Žižek)在美國大選前夕接受訪問時表示,如果要投,他會投杜林普,因為希拉莉才是「真正的危險」。作為激進左派,為甚麼齊澤克會由支持桑德斯變成背書杜林普,背後又有何理據?
【圖輯】美國大選:曲終人散之後
這場漫長(又煎熬)的美國選戰,至今終於落幕。希拉莉與杜林普,從「親朋好友」變成「頭號政敵」,對罵將近一年,最後卻顛覆民調,由後者跑出當選。世事難料,可謂莫過於此。然而,曲終人散之後,又留下了甚麼?以下圖輯或是一些答案。
【美國大選】如果大家都沒贏?
擾攘了大半年,在美國時間的今天(11 月 8 日),總統大選迎來全國投票日。多得 FBI 局長重啟「電郵門」調查,令希拉莉在選前嚴重受挫,與杜林普打成五五波。雖說大選結果最快會在明天公布,但鑑於雙方叮噹馬頭,會否鬥到最後都難分高下,誰都沒能贏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