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年前脫歐正式拍板,350 萬居英歐洲人頓時茫然失措,不知人員流動自由一旦終止,自己及家人能否繼續就業或上學。如今很多歐盟公民已經申請永久居留,甚至歸化為英國公民,形成新一批歐洲僑民。但當中不少人自覺「被迫」為之,更認為該國比離開歐盟前更脆弱。既然如此,為何他們仍想拿英國護照?
搜尋結果
|脫歐|
英國脫歐後,對農民影響逐漸浮現
英國脫歐至今兩年,其影響正在各行各業中浮現。食品和農業尤其受到打擊,根據全國農民聯盟(NFU)的調查,去年有價值 2,200 萬英鎊的蔬果因人手不足而未能收割;40% 受訪者表示農作物遭受損失,超過一半的人被迫減低產量。
修改脫歐協議、驅逐難民:約翰遜的政治豪賭?
才剛擺脫下台危機的英國首相約翰遜,近日在國際舞台上「左右開弓」,單方面修改與歐盟的脫歐協議,同時驅逐難民庇護申請人到盧旺達。「華盛頓郵報」分析指出,兩項冒險決定同樣遇到國際挑戰,相信約翰遜是以貫徹「奪回控制權」的承諾,重建在保守黨內的支持。
脫歐令英國碳價比歐盟走得更前?
歐盟碳價去年走勢凌厲,從年初低位上漲 2 倍。同時,自英國脫歐以來,當地企業一直要付比歐盟碳市場高的碳價。英國碳市場碳價近月高於每噸 75 英鎊(約 90 歐元),而歐盟的類似行業,每噸支付的費用則約為 85 歐元。近期兩地碳價差異略有縮細,但英歐的碳價差異過去一個月達到每噸碳 8 至 9 歐元左右,相當於英國企業支付約 10% 的溢價。
英國脫歐,蘇格蘭脫英?
2014 年,蘇格蘭政府曾進行脫英公投,最終以 55% 否決提案。但近年,隨著蘇格蘭紙幣漸不通用,脫英的民望愈來愈高。前保守黨副主席 Michael Ashcroth 8 月進行民調發現,有 47% 的人民贊成再次對脫英一事進行公投,反對的人數下降至 45%。隨後蘇格蘭政府打算於 2020 年再進行脫英公投。為何相隔 5 年,蘇格蘭民意會有如此變化?而蘇格蘭貨幣與脫英一事有何關聯?「華爾街日報」文章特此分析,一探究竟。
邱翔鐘:亂成一團的英國脫歐
出乎筆者意料,英國政壇的脫歐搞得雞毛鴨血、一塌糊塗。上週,文翠珊被迫宣布辭去保守黨黨魁職位,接著是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公佈。接下來的場面,不只是執政的保守黨亂成一團,主要反對黨工黨也亂成一團;不只是政壇亂成一團,整個國家也亂成一團。
脫歐僵局要由英女皇打破嗎?
脫歐協議遭國會 4 度否決,文翠珊需要再向歐盟爭取,延至 6 月底才正式「離婚」。但政界仍有嚴重分歧,即使成功拖延時間,亦未知能否在限期內達成共識。既然如今六神無主,前景迷茫,英國媒體 The Week 遂大膽提問:是否該由英女皇這位一國之君,為人民做個了斷?
Brexit:約定俗成,脫歐的英語新共識
揉合 Britain 與 exit 的「Brexit」一詞,在 2016 年英國討論脫歐期間頻繁使用至今。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更形容,自有 Brexit 以來,國民間的日常交談,除了天氣、「Sorry」外,就是滿口 Brexit。除了 Brexit,脫歐亦創造了不少在大眾之間廣為流傳的新詞組,且看脫歐如何改變英語。
【短片】談英國脫歐困局
距英國正式脫歐不足兩個月,居於香港的英國菁英 Colin Touchin 對此亂局有何觀察及見解?他又會如何評論杜林普對英國脫歐的態度?今集「大勢講」,陶傑繼續邀請到音樂家 Colin Touchin,從國際政治以至文化層面,談談這個對英國本土及全球影響深遠的議題。
石 Sir:硬脫歐?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上週末,英國北愛爾蘭 Londonderry 發生了一宗汽車炸彈爆炸,有指爆炸為新愛爾蘭共和軍所為。雖然英愛爭議已是上世紀的事,但爆炸事件大概讓大家明白,那些恐怖的日子並未完全遠去。對於英愛兩地設立硬邊境,不論在歐洲在英國、議會及民間,幾乎眾口一辭都說不能接受。
當政治巧遇藝術:泰特美術館孕育英國脫歐?
英美最近上演的電視劇 Brexit: The Uncivil War,交代小撮疑歐派如何策動脫歐公投,期間他們為掩人耳目,選在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秘密會晤。有當事人公開證實,劇中美術館確是制訂脫歐藍圖的歷史現場。
郝爾彬已主宰脫歐命運?
脫歐協議草案觸礁後,文翠珊僥倖保住相位,但難以挽回大權旁落的事實。隨著文翠珊無力駕馭保守黨議員的投票取向,相對團結的在野工黨變相主導國會,以忠實左翼自居的黨魁郝爾彬能夠決定英國命運,但他在脫歐問題上至今還是猶豫未決 。
脫歐協議鬧劇,如何動搖英國政黨制根基?
英國國會否決首相文翠珊的脫歐協議草案,令脫歐再次引起國際關注,但此結果不過是英國輿論的意料中事。真正讓人意外的,其實是表決過程亂象叢生 —— 文翠珊內閣軟弱無力,控制不了保守黨議員的投票取向,黨鞭失去綑綁投票的能力,令執政黨議案的贊成票創下歷史新低,動搖行之有效的傳統英國政黨制。
石 Sir:英國脫歐何去何從?
雖面對難料的前景,但昨晚英國新聞,記者隨便訪問了一些英國市民,雖然受訪者不一定可作代表,但其中竟仍有不少,對英國現狀感覺正面(positive),實在不知那些市民的樂觀何來。
邱翔鐘:悶死受眾說脫歐
英國的退歐事務,如果連同公投前的爭論和爭執,已經擾攘了 3 年以上時間。過去兩年餘,首相文翠珊和首相府可說諸事顧不上,全心全意應對脫歐談判。政界和媒體天天講脫歐,已經到了讓英國人不勝其煩的程度。連文翠珊都說:「英國人再也不想花時間爭論英國退歐之事。」「紐約時報」剛剛刊登了在倫敦的政治記者寫的一篇報道,標題是「退歐:世上最悶的重要新聞」。退歐的確是悶人,但是,對於關心英國時政的人而言,退歐卻是迴避不了的重要話題。
商界惡夢:無協議脫歐
文翠珊唯恐脫歐協議遭否決,於是宣佈延遲國會表決。但此話一出,誰都已經打定輸數。法國的歐洲事務部長 Nathalie Loiseau 直言,愈來愈有可能面臨無協議脫歐。愛爾蘭總理 Leo Varadkar 亦指,應該加強對無協議脫歐的準備。各行各業如今加緊籌謀,迎接一個最壞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