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若遠 落花流水

|共94篇|

鴻若遠:從經驗累積下來,入場前影片出現的先兆

看得恐怖片多了,便能慢慢摸到邪靈出現的伏線和遊戲規則,好像一個角色說等下會回來、失驚無神打算求婚,或十年未來大計等,就知道他/她很可能要死了。同樣,當電影看多了,也能摸出一套邏輯或套路來判斷一個影片是否爛片。多年下來,本人也發現了幾個信號,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鴻若遠:「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 與「大隻佬」的殊途同歸

再刷新一次記憶後,入場一看,果然非常震撼。但一直看下去,劇情之變化,不禁讓我感嘆,就是這集的主題內核,竟跟劉德華和張栢芝的「大隻佬」非常相似。這個比喻,可能連 Disney 和 Marvel 的主管也會有點奇怪,為甚麼蜘蛛俠會和大隻佬纏上?

鴻若遠:靈異片段之 omakase(下)

跟之前閉路電視拍到警衛一樣,一名警衛晚上坐在醫院接待處,面前的自動門無故打開,警衛起來拉開前面的圍欄,彷彿讓人進來,並替對方登記名字,然後推著輪椅讓對方進去。事後有同事翻看閉路電視,感到奇怪,問警衛到底接待了誰,警衛表示有個老人說要到 9 樓拿回其身份證和雜物,而登記的名字,正是昨天在 9 樓死去的一個老人。

鴻若遠:靈異片段之 omakase(中)

拍攝靈異視頻跟拍 UFO 一樣,很多時候都只有一個畫面,因此當畫質不太清楚時,就容易做假。但這段視頻是一名男子放工時經過公園,見鞦韆在無人情況下卻猛力搖動,於是拿出自己的手機和公司手機一起拍攝,他把公司手機放在遠處,讓自己也被拍進去,然後再用自己的手機走近拍攝鞦韆。

鴻若遠:試當真,真的可以成真?

近日不少新晉電影人也嘗試把自己的概念拍成短片來推廣,而這些被垂青的電影人所拍攝的短片,或長片的預告片段,許多時候都不是有多大的製作、多漂亮的服裝或美術。因為一旦被選上,透過注入資金,這些都可以找專業人士幫忙補上,而這種樣片最要呈現的,其實是讓投資方看到主事者的敘述故事能力,他是否能駕馭到一個故事。

鴻若遠:MH370 消失的馬航客機 —— 你和深層政府之間的距離

當最近所有人都忙著討論 Netflix 剛上線的韓國邪教紀錄片時,我更關心的是另一個紀錄片「MH370:消失的馬航客機」(MH370:The Plane That Disappeared)。 雖然兩者都有獵奇成分(先申報利益,本人兩個都看了),但相對地「MH370」 更讓我著迷。

鴻若遠:移民的阻滯 —— 洗牙與吸塵

跟移民外國的朋友茶敘,談到在海外最懷念的,不少人會說是香港的醫療制度。在歐美國家,醫療確實是個重要問題。跟朋友聊起,雖然北美等地的醫療保險,一般醫療都有包含在內,可是牙齒保健卻是另一題目。而一些早年在海外當牙醫的華僑朋友亦說出一個問題,美加確實是有牙齒保險的保障,但普遍來說,行業為了向保險公司收取費用,都會把價錢訂得特別高⋯⋯

鴻若遠:養紙狗現象 —— 在制度反抗無望下的精神勝利

近日多個國內媒體報道,自 2020 年開始,中國疫情防控嚴緊,限制了不少大學生在校園內的活動範圍,校園的宿舍生活本已固定規律,在疫情下就更枯燥乏味,在此種種壓抑下,學生既不能外出玩樂,也沒甚麼社交活動,便流行起廢物利用,拿購買食物剩下來的紙盒,用美刀工和顏色筆做出不同形狀的紙盒狗,放到宿舍門口,在晚上防疫解封時,更拖著它們到操場溜狗,互相比拼狗隻的造型。

鴻若遠:「富豪谷底求翻身」—— 不同階段用不同方法

坦白說,這 2 年風雨飄搖,狂雨暴至,大家在風浪中掙扎已不容易,也因而錯過了不少好的電視節目,到回頭靜下來時,才發現這些沒看過的好節目,竟是在 2019 年推出。就像筆者發現 Discovery Channel 的「富豪谷底求翻身」(Undercover Billionaire)時,也驚覺這 2 年多的日子,恍如一場夢。當然,每個人對夢的定義都不同。

鴻若遠:細思極恐 —— 當四小龍蛻變成青頭龍

早前網上瘋傳著一組照片,一個指示前往青龍頭的中英文路牌,中文名字由「青龍頭」錯變成了「青頭龍」。被網民嘲笑其製作粗疏,還附上另一張照片,見一名身穿反光衣的警員,不知道是正在貼上,還是要把中間一字撕下來。但從警員戴著口罩可知,應該是這近年發生的事,而不是舊圖重溫。

鴻若遠:「Bo Burnham:我的隔離日記」—— 無氈無扇也能變

許多創作人都喜歡用各種外在因素來解釋自己的創作不濟,要不是成本不足,就是外在環境影響,甚至推說到作品推出時的天氣和各種外在環境。當然,現今的疫情是對作品不受歡迎最完美的解釋。創作限制固然存在,但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大。關於這點,讓筆者想起去年 Netflix 的一個喜劇節目「Bo Burnham:我的隔離日記」(Bo Burnham:Inside)。

鴻若遠:到底要花多少個億,創作才能走向國際?

一個這樣遙遠的二戰題材,一點日本元素都沒有,但日本人還是有這個氣度和眼光,花上數年時間,把它繪成日系漫畫出版,也沒刻意加入日本角色,在裡面來爭取日本讀者的認同感。有的只是把俄語對白翻譯成日語,以及把當中蘇聯人的角色畫得稍微日系化。

鴻若遠:「機器人:英雄不會死」—— 不打國際線,自己土地自己守

故事在民族討論中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就是你看似很重要的問題,其實在外國沒多少人關心,所以你自己的價值觀,就得由你自己來堅守,你可以希望別人聲援,卻別奢望別人會來拯救。如果你是這 2 年才睡醒,開始留意政治和國際新聞,這個電影很值得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