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韋

|共280篇|

古巴導彈危機真相:甘迺迪應要負責?

沒有親歷冷戰時期的人,大概也聽聞古巴導彈危機中,時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憑著冷靜的頭腦,在繃緊的 13 天中,化險為夷,避免核武開光。可是,歷史學家 Sheldon M. Stern,在爬梳大量珍貴史料後,對以上的美麗說法不以為然,認為甘迺迪與其團隊,本身便需為構成危機負上責任。

把握時間閱讀的方法

宋代文豪歐陽修曾戲言自己寫的是三上文章,即馬上、枕上和廁上。其實他在「歸田錄」前段便記載了錢思公這人物,出生在富貴之家,但生平只有閱讀這一喜好,「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愛閱讀者,到處皆能捧著書本,讀得津津有味。而現代版的「馬上」時間,也許就是上班族的通勤時間。

300 年前利用奴隸的醫學實驗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但人類有史以來孜孜不倦,從巫術到醫學實驗,寄望尋找藥到病除的靈藥。以人體去試驗功效和副作用未明的藥物,即使至今,也未能完全破除當中的倫理問題。而回到過去,在大西洋一端,歷史無聲地上演一幕幕剝削實驗,包括利用奴隸來作實驗對象。

瑞典酒精管制,到別國買醉的酒經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知己相聚,開懷暢飲,是不少酒徒的美事。香港一街一隅,便利店與超市無所不在,買酒非難事;可是在北歐多國,欲暢飲之時,卻未必能買得美酒,皆因有嚴格的酒精管制:酒精飲品價值不菲,又或國營商店早已關門休息。國內買酒難,造就另類旅遊經濟 —— 坐船到別國買醉。

人愈大,愈少朋友?

不少年過 30 的人,都有如此感慨:身邊的朋友好像愈來愈少了。近日紐約時報重登 2012 年一篇由文化記者 Alex Williams 撰寫的文章,編輯注曰:「雖然文章陳舊,但所探討的主題卻永不過時。」Williams 在文中寫道:「無論你有多少朋友,最終會感到一個宿命:20 歲時期到處能認識到交心摯友(B.F.F.)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則只能結交泛泛之交:算是朋友的朋友(K.O.F.)。」

贏取信任的 5 個方法

一般人認為為信任需要時間慢慢培養,可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所長 Adam Galinsky 與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Maurice Schweitzer 在「朋友與敵人」(Friend and Foe)一書中,挑戰這個古老假設。他們從多項的行為心理學研究中,歸納出快速建立信任感的因素:關鍵在於溫暖和能幹。

挪威靈魂:石油與自然之爭

石油散發著讓挪威人精神喚發的氣息,可是這也讓挪威的國格和靈魂惴惴不安。挪威在環保政策上看似走在最前,本地電力生產超過 97% 來自水力發電,又積極推動電動車發展。然而,挪威現代的富裕是由石油而來,早已有人批評挪威實際相當「偽善」。在去年 5 月,挪威政府更批出在巴倫支海域的鑽探許可證予 13 間石油公司,石油業務有增無減。

「鄧寇克大行動」真的漏掉了印度軍隊?

基斯杜化路蘭的「鄧寇克大行動」上映後,獲西方影評人擊節稱賞。在一片好評之外,當然也有人煞盡心思說明「鄧寇克」如何過譽了,例如要羅列一大堆軍事歷史數據,以昭告觀眾電影如何失真。最近又一項有趣的討論——為何影片中沒有出現印度士兵?BBC 印度通訊記者 Soutik Biswas 日前為大家爬梳討論的來龍去脈。

一夫多妻會釀成基因災難?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又稱摩門教,聞名於曾經實行一夫多妻制度,於 1890 由當時的教會會長伍惠福(Wilford Woodruff)發布宣言,要求教會成員遵守當地的婚姻法律,不再堅持一夫多妻制度。不過在官方名義放棄一夫多妻制度不久後,一夫多妻的後果卻逐漸浮現了。

一開口就透露你的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說話的用字會有所不同?平時我們說「注意你的用字」,也許真的有其道理,因為說話隨時透露的你的真實性格。英國心理學家 Christian Jarrett 日前在 BBC Future 專欄,簡述了不同性格的人,在用語上會有何差異。

只花 13 年便生產有史以來一半的膠

2014 年國家地理雜誌報道過一種學名為「膠礫岩」的另類岩石,在夏威夷的海難發現,由高溫融化後的塑膠垃圾,與沙、玄武岩碎屑、木頭及其他碎屑混合而成,看起來就如垃圾。有份發現此種新岩石的沉積岩石學者 Patricia Corcoran 表示,這種岩石或許是標誌人類文明開始大規模使用及丟棄塑膠的里程碑。

新生命階級:年輕老人

「人口老化」令經濟及社會學家擔憂,要年輕人撫養更多老人,會拖慢經濟增長,造成各種社會問題。不少人視人口老化為「高齡海嘯」,不過,經濟學人一反傳統,提出老人不一定是負擔。相反,社會可以讓更多具備財政及健康條件的老人,積極參與經濟活動,轉危為機。經濟學人本月初的特別專題,就探討了人口老化所引伸的意義。

如何讓書大賣?

每本書都是出版人和作者嘔心瀝血之作,他們大多都有共同的目標:讓出版的書籍成為暢銷書,使讀者願意掏出荷包,以行動表示認同。可是,怎樣才能知道哪本書會大賣?創投顧問及作家 Brian Hill 與 Dee Power 在千禧年代撰寫了「暢銷書的故事」(The Making of a Bestseller),訪問過百位編輯與作家,了解那些作家、經理人、書評家和出版社等,如何聯手打造吸引讀者青蚨出籠的暢銷書。

第一位囚禁至死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916 年,Carl von Ossietzky 在健康情況不佳下被徴召入伍,戰後他成為了和平主義者及民主人士,返回漢堡以演說宣揚和平主義。他在「世界舞台」週刊擔任記者,與週刊創辦人兼編輯 Siegfried Jacobsohn 揭發德國政府正準備重新武裝。及後希特拉上台,雖然 Ossietzky 認識到德國政治局勢嚴峻,但他拒絕離開國家,認為在別國中發表政見猶如發表空洞的聲音。1933 年 2 月 28 日,在國會大火之後的早晨,Ossietzky 遭秘密警察在家拘捕,起先送到柏林監獄,然後再送到集中營。Ossietzky 為表達政見付出了極高的代價。不過,當年他曾因叛國罪入獄時,依然宣稱:「我不會卑躬屈膝,我示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