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每年大概有 130 萬人命喪於交通意外,是年輕人的頭號殺手。同時,交通運輸亦佔全球約 17%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車輛停泊也佔用了大量用地,是很多地方樓價高企的元凶。於是,各國都持續改善交通規劃,以應對一連串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電子迷你車興起,可能為道路改革提供新方向。
交通公具
|共4篇|
夏海安:Lost in Transportation —— 巴鐵膠的文化衝擊
筆者帶著香港人的眼光,發現 GTA 的鐵路系統並不發達。以 GTA 幅員之廣,卻只有 4 條地鐵路線,大部分地區更沒有地鐵覆蓋。作為一個經常依賴地鐵的香港人來說,絕對是一個震撼。所以在尋找住處時,只著眼於「鐵路盤」會大大限制自己的選擇,這些租盤亦因供應較少而比較昂貴。經過走訪多個地區之後,發現這裡的公共交通系統是一個地鐵跟巴士相輔相成、縱橫交錯的網絡。
因電動滑板車傷亡,責任誰屬?
電動滑板車的租賃熱潮席捲全球,相關交通意外及索償問題也愈受關注。澳洲雖已授權地方政府禁止於公共道路和行人路使用電動滑板車,惟多個地方議會至今仍批准行駛作臨時測試,更缺乏統一的監管架構、風險評估與索償機制。
【Soul Monday】活用廢棄木材,為社區手製長椅
自 2017 年起,James Warren 就在家鄉美國丹佛市過上「無車生活」,改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他發現當地許多巴士站未設座位供乘客歇腳候車,有人甚至只能坐在泥地。這位 28 歲青年決定出一分力,利用工餘時間和廢棄木材,為社區手製一張張長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