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私隱

|共44篇|

抗疫戰下的監控經濟

武漢肺炎導致百業蕭條,但卻令少數人發大財,例如化驗商、生物科技商和監控工具商。近日有香港傳媒就報道,港府在沒有招標的情況下,向 3 間化驗所採購共 2 億元的檢測服務;政府還計劃推行全民檢測,引來不少民眾質疑 DNA 樣本會如何處理。有學者就指出,私隱和健康並非二元對立,人們亦應關注監控經濟(surveillance economies)的反民主特質。

DNA 資料庫:專家在擔心甚麼?

有醫學專家認為增加檢測量,可減低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機會,對抗疫工作有極大幫助。可是也有人擔心,政府會借機建立秘密 DNA 資料庫,配合生物監控系統,打壓公民社會。其實多年來,學界已有很多有關生物監控的討論,究竟 DNA 資料庫為甚麼值得人擔心?

【武漢肺炎】公佈患者行蹤,更要公開樣貌和外遇嗎?

南韓總統文在寅本週宣佈國家進入「抗疫戰爭」。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在韓國持續蔓延,政府正向公眾推出疫情警報系統,好讓人們得知附近有沒有受感染者。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政府警報所載的信息,有暴露病人私隱的可能,導致尷尬情況發生。

監控疾病的兩難:要私隱還是公眾安全?

近來,網絡流傳多段讓人啼笑皆非的短片:中國公安用航拍機和揚聲器呼籲路人戴口罩,被點名的人亦乖乖聽從吩咐。乍看之下,有關做法能即時保障公共衛生,但有香港和澳洲學者擔憂,疫症之後,社會監控的情況將變得更明目張膽,甚至被合理化,個人私隱和公眾安全的權衡,或有另一番掙扎。

新私隱條例實施,能讓資訊回歸用戶嗎?

地產、美容、借貸、推銷電話困擾連連,掛線之際總思疑是否有公司將自己的資料轉售他人…… 市面上雖有各類程式攔截垃圾來電,但電話滋擾仍普遍存在。為解決私隱外洩問題,美國加州政府選擇從根源入手、訂立全新的私隱條例 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CCPA),讓市民可要求企業「不得售賣我的個人資料」。

人臉識別爭議,下一站……法國?

法國政府擬在明年春季前推出手機應用程式 Alicem,讓市民透過人臉識別系統登入使用接近 500 個政府網絡資源,倘若成事,法國將是首個在政府服務上運用相關技術的歐盟成員國。然而,有公民權益組織擔心,當局是打著「方便大眾」的旗號,侵犯個人私隱,藉以監控國民。

人工智能醫療數據庫,私隱問題如何處理?

在以色列,多數病人的電子醫療紀錄均由坊間的保健機構管有。機構之間會互相合作、分享醫療紀錄,以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務。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以色列政府決定「插手」,將大量民間的病人數據,統一歸政府轄下的人工智能系統管理。以色列醫療變革,究竟所為何事?

歐美反中聯盟,捍衛數碼世界的自由秩序?

在 21 世紀,電子數據已是珍貴的社會資產,如何監管全球數據流通,成為了大國間的角力戰場。有學者撰文分析,中國正試圖利用其監控技術的優勢,把世界導向專制主義的未來,建議歐美雙方通力合作組成大西洋聯盟,以捍衛數碼世界的自由開放價值。

為了保護私隱,上網該用 IE、Firefox?

Google 的網絡瀏覽器 Chrome,以更快的速度及個人化服務 ,取代當年的瀏覽器代名詞 Internet Explorer(IE),成為最多人選用的瀏覽器,近年卻因牽涉私隱問題,為人詬病。弊病提供新機會予其他公司,令老牌瀏覽器 IE 及 Firefox 等重新以私隱為先作招徠,再次吸引用戶。

用手機時舉手投足,足以識別你的身份?

網絡科技便利生活,但同時使不法分子更容易在熒幕後盜用身份和入侵戶口,使他人蒙受損失。有些網上企業,或需要使用者進行多重認證,除了密碼,生物認證如指紋和面容識別等,亦愈趨流行。然而,「張良計」下總有「過牆梯」,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下一級的安全識別或可利用他人難以複製的特徵來區分。

阻擋濫用人臉辨識?道阻且長

三藩市議會禁止政府部門使用人臉辨識,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因而反駁,是次立例作用有限。一般人(被)使用人臉辨識,甚少是因為受到警方監控,更多是出於非政府機構,例如學生的監控鏡頭,或是店舖向顧客展示指定廣告。這些用途同樣存在誤認及歧視風險,但要完全禁止私人機構採用人臉辨識,幾乎沒可能。

如何安全上網?問互聯網之父

WhatsApp 近日承認,一批黑客針對程式的安全漏洞,對某些用戶遙控安裝監控軟件,呼籲所有用戶盡快更新堵塞漏洞。Facebook 、國泰航空及 PayMe 等企業或服務,亦曾出現資料外洩問題。矛盾的是,我們再多憂慮,卻也無法離線。在善用網絡及保障私隱之間,到底應該如何取得平衡?美國媒體 USA TODAY 就此向「互聯網之父」、Google 副總裁兼首席網絡傳道者 Vinton G. Cerf 請教。

由一出生開始,就已成為數據的一部分

現時人人、事事皆可成數據,生活中盡是收集個人數據的工具,孩子更是一出世就已被數據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媒體及傳訊教授 Sonia Livingstone 描述現今的兒童是「社會這個大礦井中的金絲雀」,語帶相關,既指他們一舉一動都受到監控,同時意味著這是個不祥的徵兆,但卻似乎仍未有人思考大量收集兒童數據會帶來的後果。

廖康宇:送你免費早餐

「絕命毒師(Breaking Bad)」。劇中除了借主角製毒的故事諷刺人生無常,當中部分對白也非常精警。劇中又有一段,筆者覺得引人深思。餐廳女待應得知主角生日,根據餐廳政策為主角提供免費早餐,因為 “Free is good. Even if I was, like, rich, free is always good. “—— 思前想後,但事實又是否如此?

監控中的國民:隨新車附送追蹤晶片

繼嚴密的網絡言論審查到有如「天網」的人臉辨識系統,中國政府正準備將全國監控系統升級,由 7 月起,將實施新的「機動車電子標識安全技術要求」,於汽車擋風玻璃上安裝無線射頻辨識晶片(RFID),或成為另一張強大的車輛追蹤「天網」。中國政府數月前才推出「社會信用制度」,可以想像,當 RFID 系統於全國普及後,「低端人口」可能會連公路的使用權也被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