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

|共78篇|

有史以來的「愚蠢」審查制度

1930 年,反戰名著「西線無戰事」改編電影上演。電影同年來到德國放映時,觀眾只能在大量警察在場下觀影,12 月更遭最高審查委員會撤銷放映許可證。翌年,電影經大量刪節及審查才得以在「特定群體與非公開活動中放映」;1933 年希特拉上台後,該片便遭全面禁播。今天,不少國家對發行電影均有一套審查制度,雖然不能與昔日德國的審查制度相比,但美國德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Jonathan Rose 認為,人們亦應注意審查制度愚蠢而令人無法接受的一面。

古巴國產電話將面世,會是把雙面刃?

古巴政府正準備生產幾乎每個古巴人都想要的東西 —— 新款而便宜的手提電話。國產智能電話也許能讓數百萬買不起進口電話的國民,一圓隨時上網的夢想,但據網媒 Vice 報道,「國產」是雙面刃,因電話所使用的自家作業系統,不僅難以兼容所有外國應用程式,更可能成為政府的監控工具。

政治審查下,伊朗電影人如何一路走來?

港版國安法對電影進行嚴格審查,叫很多電影人無所適從。環顧全球,政治審查其實從不罕見,但無數電影人仍然堅持不懈,在縫隙間繼續用光影說話,伊朗電影人可說是佼佼者。在嚴苛的政治宗教審查機制下,有人運用有限空間發展別樹一格的電影語言,亦有人無懼刑責堅持拍攝禁片,為伊朗電影在世界爭得一席之地。

被普京視為外國代理人:獨立媒體墨杜薩

獨裁政府要鎮壓反對聲音,其中一環是要令媒體滅聲。俄羅斯總統普京近年大搞個人集權,清洗公私營媒體,抓捕調查記者。4 月 23 日,普京政府再進一步,把知名的俄文獨立媒體「墨杜薩」(Meduza)定為外國代理人,意圖進一步箝制言論自由。歐盟對此表示深切關注,並否認墨杜薩是其代理人,而墨杜薩就計劃進行司法抗爭,但直認成功機會渺茫。

反軍國主義的先鋒:日本戰前的傾向電影

文化藝術能夠感動人心,可以喚起極大的政治能量。於是,專制政權會千方百計審查作品,同時威迫利誘演藝界和文化界人士表忠。有藝術家會選擇憑良心而行,擇善固執,但有更多文化從業員會選擇委曲求全。在軍國主義的陰霾之下,二戰前的日本就曾有良心導演拍攝「傾向電影」(傾向映画),力陳社會不公。有導演捱過二戰,成為影史中的傳奇。

納粹黨是如何批鬥現代藝術?

顛覆叛逆的現代藝術,向來為獨裁政權所厭惡。曾立志當畫家的希特拉,對形式抽象的現代藝術亦毫不留情,納粹黨清理博物館館藏後,曾舉辦所謂的「頹廢藝術展」(Degenerate Art Exhibition)加以批鬥,視之為荼毒德國的猶太人陰謀,又把這些藝術家誣蔑為精神病患者。

艾未未的「加冕」—— 中國不樂見的武肺紀錄片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引述中國電影業人士意見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不割蓆」缺乏藝術性、充滿偏頗的政治立場,假如獲獎,將傷害中國觀眾感情,或會令荷里活在中國市場損失慘重。「不割蓆」能否獲獎屬後話,但中國不喜歡的紀錄片還有另有一部。據接受「瑞士資訊」訪問的艾未未透露,由他執導、探討去年武漢疫情肆虐與封城日子的紀錄片「加冕」,在國際上映遇到阻力。

唐明:不要扮「停止謠言」那個智者

和公眾利益最關切的,譬如天災、疾病、糧荒、市場風險的「謠言」,譬如選舉舞弊、疫苗副作用之類,永遠是止不住的,沒有人會自稱「智者」,只能是將信將疑。考核謠言的標準,英語有金句:「甚麼也不要信,直到聽說正式否認。」(Never believe anything until it has been officially denied.)

一宗誹謗案,審查波蘭大屠殺歷史研究的先聲?

因觸犯一條捍衛民族尊嚴的法例,兩名波蘭歷史學家正面臨誹謗審判。他們在學術著作中,提及二戰期間波蘭被納粹德國佔領時,當地人如何對待猶太人。批評者認為,在右翼政府管治下,審判結果將決定學者日後還能否獨立研究大屠殺歷史。

俄羅斯「香港化」?

政權要免受「外國勢力」干預?直接立法似乎是所有極權政府的「最佳選擇」。俄羅斯聯邦會議國家杜馬過去數天提出幾項法案,基本要旨是:該國正面臨來自國外的威脅,所以必須迅速採取行動制止。當中大多數建議旨在使俄羅斯與全世界更疏離,並對公民社會及反對派施加更多限制,未來或會進一步針對記者、教師及外國社交媒體網絡。

不只享樂:充滿歧視的 Tik Tok 世界

Tik Tok 風靡全球,卻問題叢生,又因應中國的「國家情報法」,產生用戶私隱隱憂。今年 6 月,印度正式以國家安全為由把 Tik Tok 下架,美國也警告 Tik Tok 要賣盤,否則被禁。其實除了國家安全問題,Tik Tok 的「影子禁令」(Shadow Banning)政策,也被指充滿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

批判不得的中國資本主義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數年前出版著作「21 世紀資本論」,批判歐美資本主義造成貧富懸殊,在中國一紙風行,國家主席習近平甚至引此為官方意識形態護航。但成為學術明星的皮凱提,去年出版續作「資本與意識形態」(Capital and Ideology)卻備受冷待,中國出版計劃更加觸礁,全因新書的批判焦點,從歐美轉移到中國資本主義的不平等問題。

打壓媒體之後

韓國電影「1987:逆權公民」中,警察闖入報社搜查的場面,自然是專制打壓新聞自由的表現。數十年過去,反民主的政治領袖又有甚麼招式壓迫媒體?美國 NGO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去年發表的「自由與媒體」(Freedom And The Media)報告,便揭示幾種專制或民主脆弱國家領袖的打壓新法。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媒體整合到政權控制的體系中,反過來成為支持當權者的基礎。

中法「藝術館外交」,展品難逃撤回命運

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訪華,行程之一是為龐畢度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上海分館揭幕式。法國以藝術館建交的做法,早在十多年前便被批評是利用藝術推銷政治和謀利,但近年開放的阿布扎比羅浮宮和龐畢度中心馬拉加分館都口碑良好,並無惹起爭議。藝術輸出漸見成效,輪到中國卻稍有阻滯。

埃及截查市民手機,打壓網上異見抗爭

埃及演員穆罕默德.阿里(Mohamed Ali)早前於網上告密,指控總統西西及其親信貪污歛財,引發大批埃及人上街示威,要求西西下台。當局為打壓異見,至今拘捕逾 3,000 人,近日更加強箝制網絡言論,隨機截查市民的手機等電子產品,甚至要求查看社交媒體帳戶,被指侵犯私隱,激起民憤。

言論自由的不自由

鮮為人知的是日韓貿易戰的戰火燒到文藝界,愛知縣「Aichi Triennale 藝術節」的主題展覽之一「言論不自由展・後續」 ,因為其慰安婦像及涉及批評天皇的藝術品,收到大量恐嚇,結果整個展覽要直接取消,展覽自身就成為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極權進化:一鍵消音的媒體審查制度

一個民主政府,理應對所有媒體持一視同仁的態度;反之,當政府開始「阻止」特定聲音,便是壓迫的開始。今年 7 月初,巴基斯坦舉行全國示威,抗議政府對新聞媒體進行強制性審查。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統計,自現任總理伊姆蘭汗上任後,短短一年內,新聞自由指數便下滑 3 名,180 個國家中排名第 142 。英國廣播公司就特別報道,該國所面臨的審查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