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

|共40篇|

網上交友的真相:女性玩到 18 歲,男人普遍 50 歲

有研究報告提到,參與網上約會的男性和女性,他們的年齡與和慾望程度落差極大,即可以這樣理解,最樂此不疲地玩網上交友軟件的用家,分別是 18 歲的年輕少女,以及 50 歲的中年男子。而且,參與網上約會的用家,一般都自視太高。無論男女,都會選擇跟吸引力超過自己 25% 的對象來往,試圖高攀一些不屬自己範圍的人。

陽傘男子:日男也撐傘防曬

踏入 8 月,日本全國高溫不降,尤其是西部地區,將有更多超過 35℃ 的酷熱日子。當局頻頻呼籲,市民應提防中暑,包括在艷陽天下撐傘遮陰。過去男士們為了瀟灑,往往對陽傘敬而遠之。無奈今夏格外炎熱,不少人為免曝曬致病,顧不得甚麼男子漢形象,改與女友妻子女同事看齊,學習做個「陽傘男子」。更神奇的是,他們一試難忘,從此傘不離手。

男主內又何妨?韓男請侍產假增多

「男在外、女主內」的觀念,在南韓社會根深柢固,即使政府向初生嬰兒父親提供長達 1 年的男士侍產假,初期仍只有零星申請個案,但風氣正在緩慢改變,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有 8,463 名男士放侍產假,較去年同期大增 66%。這看似是普通的家庭福利政策,背後其實關乎到南韓國力之盛衰。

馬拉拉有改變巴基斯坦嗎?

2012年,馬拉拉因爭取「女性教育權」而被塔利班分子襲擊,雖然頭部中槍但大難不死。世界各地人士聲援支持,促使巴基斯坦政府推動教育改革。她本人的慈善組織「馬拉拉基金」亦為女孩子創造讀書的機會。如今全國大選在即,政黨「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向公眾保證,要在教育、就業和醫療等方面,取得男女平等權利。那麼馬拉拉過去所做的事,又有為當地帶來改變嗎?英國廣播公司發現,整體分別恐怕不大,只有在個別地方,方能看到轉變。

女性為何追求身高差?

撇除「有車有樓」等身外之物,高大、威猛、英俊是不少女士對另一半的外在要求。身形瘦削可以做 gym 操肌,其貌不揚可以整容,但若然生得太矮,則往往難以後天補救,被高過自己的女性判「死刑」。科學研究亦證實,女性往往更喜歡長得比自己高的男士。澳洲心理學家 Beatrice Alba 認為,或出於生物演化過程中,影響女性大腦的偏好,形成今天的男女身高差文化。

日本獨男 求愛月曆救村

日本長野縣滑雪勝地小谷村人口外流,全村男多女少,「獨男」求偶苦無出路,村民都擔心小谷村最終會絕後,於是孤注一擲出版「小谷男曆 2018」,以村內的單身男士做月曆模特兒,在全國公開招親,力求救眾獨男出苦海,亦為小谷村尋找一線生機。

成人玩偶:從羅馬古詩到大航海時代的文化遺產

在 150 年前的巴黎,獨身主義盛行,著名的法國自然派小說家龔固爾兄弟(Goncourt Brothers)的編年體作品「龔固爾日記」中,曾記述他們去過一家妓院,並聽到一個謠言,說棲身另一家妓院的機械人,跟人類難以辨別。儘管只是男性在歡場尋樂的輕狂之言,卻是首次有類近「Femoid」——即女性人偶(Female humanoid)的記載。當年的傳言,卻成為 21 世紀的預言。第一家性玩偶妓院,今年初正式在巴黎開業,讓栩栩如生的女性人偶,解決單身男子的生理需要。一個男人愛上一個被製造出來的女人,繼而發生性關係,這些有關性玩偶、性雕塑或性機械人的念頭,其實在人類歷史已存在了數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所記載,比馬龍根據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造了一個象牙雕塑,最後他不但愛上自己的作品,更為雕塑起名伽拉忒亞,或就成了後世所有性玩偶的雛型。

美國女孩在意大利 —— 攝影師的名作,性騷擾的爭議

過去近 70 年,攝影師 Ruth Orkin 的名作 American Girl in Italy 爭議不斷。在這張黑白照中,年青女性獨自走過,周遭男性紛紛注目。由於女的神色繃緊手抓披肩,男的則手掩褲襠笑得輕挑,因此總是有人批評,相片呈現的正是露骨的性騷擾。但相中人 Ninalee Craig 直到上週離世,都向外界強調同一件事:他們並非冒犯,我亦沒有不安。

虛報素食人數,到底有何著數?

以往曾有「非正式」估算,聲稱超過 3 分之 1 的印度人都吃素。印度 3 個大型官方調查亦指,相信約有 23% 至 37% 的印度人是素食分子。但人類學家 Balmurli Natrajan 與經濟學家 Suraj Jacob 的最新研究直指,印度並非素食者為主的國家。他們表示,其實只有 20% 的印度人是素食者,但很多調查基於「文化及政治壓力」,誇大食素者的數目,而漏報吃肉 —— 尤其是牛肉 —— 的人數。

藍即男,紅即女,是從何而來?

顏色本身並無「性別」,一切取決於人,賦予顏色何種「性別」;久而久之,形成集體先入為主的印象。因此人對顏色的定型亦非一成不變。以藍與粉紅為例,紐約時裝學院博物館總監 Valerie Steele 指:「在 18 世紀,上流社會的男孩與女孩,分別以穿粉紅及藍色為主。」原因在當時,粉色被認為是男孩的顏色。

沙龍才女的「愛情輿圖」

歐洲文藝復興時,啟蒙新思潮與種種新潮文藝作品,令社會風俗有變。而眾多有才識的女子,則發覺當時的管治制度和風俗,令女人過分受抑,當時沙龍聚會在各國興起,才子才女就在沙龍中論學說書。而在巴黎,則有才女舉辦沙龍聚會,估計在這些聚會中,眾多富有才學的女子,必常謀計思策,以圖令女子解脫困境。或因如此,到了 18 世紀末期,城市女人已將束腰及束胸服裝視作「老土」,甚或棄之如敝屣。當時有畫家特意為女子新服作畫,亦有思想家將自由及真性情視作美感。不過,衣冠只為外物。男女因對彼此性情的誤解,而令社會民間陰陽違和,才是苦難之源。

德國推「出租男老師」,全因生活中缺乏男性?

男老師是德國小學中的「稀有動物」,對當地的孩子來說,小學生活首 4 年能見到一位男老師是不得了的經歷。為了改變這種扭曲的情況,不來梅大學教授 Christoph Fantini 在 5 年前在當地發起了「租借男老師計劃(Rent a Teacherman)」,學校可以聘請正在修讀教育課程的男學生到校,這樣對教學雙方均有好處:仍在學的男老師也可以獲得寶貴經驗及賺一點薪水,而孩子們看到男性也可以當小學教師,明白職業沒有性別的規限。

印度男女用餐有先後,竟致營養不良?

對大多數人來說,與家人共餐是平常不過的事。但在印度,部分傳統思想根深柢固的農村中,一家人不能齊整坐低食飯。因為在當地的傳統用膳次序下,男人先用膳,小孩再來,最後才是婦女。父權與兩性不平等的狀況明顯,但另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 ── 男人吃完飯後,剩下的食物往往不多,導致排在後面的婦女長期無法飽腹,普遍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