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航業發展前,船隻是人們周遊列國的主要工具。航海不單所費需時,也因氣象監測技術不如今日發達,存在一定風險。世上最著名的海難事件當數 1912 年英國鐵達尼號沉沒,而香港也曾有一宗慘烈的沉船事故。1892 年香港板球隊乘坐的巴哈拉號(S.S. Bokhara,台譯博卡喇汽輪)從上海返港期間,在澎湖觸礁浸沒,過百人遇難。
英殖時期
|共60篇|
冷戰危機:英國政府曾計劃以核武守衛香港?
隨著俄羅斯以「公投」形式吞併四個烏克蘭佔領區,普京政府一再威脅會以核武「捍衛國土」,俄烏戰爭把世界再次推向核戰邊緣。冷戰時期,各大強國展開軍備競賽,核戰陰霾也曾經籠罩全世界。當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又毗鄰共產中國,就成為資本主義陣營最前線。英國的解密文件指出,英國政府曾憂慮中國會軍事接管香港,而構思以核武守護這塊遠東殖民地。
Moyashi:殖民政府與再殖民政府
香港人對殖民政府的美好回憶,大多源於 70 年代後,原因是以六七暴動為轉捩點,殖民地政府大幅改變了統治的策略。如果把視點退回 70 年代以前,你會發現香港的殖民地政府與其他國家差不多的爛。
書店們:再見事頭婆
2022 年 9 月 8 日,昔日的「事頭婆」終於離開了我們,和菲臘親王一起回到先王的世界。很多香港人都懷念她,因為她在位時的香港,是一個安定繁榮的城市,社會井然有序。不過,事頭婆本身代表了很多很複雜的事物,有很多典型英國人的性格,比如對禮儀的重視和含蓄的幽默感。
回顧第一屆渣打馬拉松:以跑步穩定人心
體育比賽能推廣健康文化,為城市帶來商機,甚至凝聚人心。然而,在香港政府高規格的防疫政策下,有多項的大型國際體育盛事被迫再次取消,當中港人熟悉的渣打馬拉松,預計今年內舉辦無望。其實渣打馬拉松對香港有重大歷史意義,其首屆於 1997 年進行,當時香港正面對回歸,主辦方就希望以運動穩定人心。
查理斯三世,曾與港督之位擦身而過?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於 9 月 8 日與世長辭,其子查理斯三世隨即繼承王位,成為新一任英國君主。不少港人對查理斯三世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與戴安娜王妃和卡米拉王后的兩段婚姻,又或者作為英國史上最年長登基君王之紀錄。其實,查理斯三世與香港的淵源本來不止於此,1987 年他就曾與港督之位擦身而過。
【女王駕崩】回顧 1975 年英女王訪港傳奇
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在英國時間 9 月 8 日駕崩,享耆壽 96 歲。每當談及英女王,很多香港人都會記起,1975 年女王訪港的親民形象,與市民不時只有一繩之隔。嶺南大學歷史學副教授馬翰庭(Mark Hampton)指出,這次傳奇之旅不但使得「事頭婆」深入民心,還在 67 暴動後幫助港府重建管治形象。
香港開埠早期的一大支柱:苦力貿易
19 世紀,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香港已慢慢發展成為一個貫通中西的重要港口。不過開埠早期,香港產業仍然相對單調,倚賴轉口生意。當時香港所轉口的不單單是貨物,更加包括「工人」,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人口販賣,當時俗稱「豬仔館」的招工局,在香港成行成市,更撐起早年經濟。
香港陪審團制度與法治之確立:裕城辦館毒麵包案
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示,當遇上涉及政治敏感案件時,設立陪審團不太適合,因為陪審團成員沒有受過法律訓練,要摒棄個人政治傾向,以絕對法律原則處事,實在相當困難。其實香港開埠之初曾發生世紀懸案「裕城辦館毒麵包案」,大量洋人中毒,甚至包括寶寧港督及其夫人,但寶寧堅持由陪審團裁決,最終疑犯脫罪,成為香港法治的經典案例。
香港殖民時代早期的動物史:鄉郊狩獵篇
過往,我們了解香港歷史時,通常會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大視角切入,有時候會忽略了本土的生態變遷,由城市偶爾見到的貓狗,到山上的野豬、馬騮,都是香港的一分子。2021 年,民間歷史學家楊潤甜就於「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譜寫 1870 年到 1940 年間,一段香港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史。
【愛在左右】牛奶公司百年界石 尋找山中舊日香港蹤跡
兩年前,山藝教練 James 和 Ebee 在家中附近行山時,無意中發現了港督府山頂別墅界石。透過自身閱讀地圖和座標的專長,兩人開始了尋找香港界石的旅程,除了記錄座標,還會到檔案處查找資料、了解地段的歷史,甚至建立電子地圖,將「尋寶」成果放到網上與其他歷史愛好者交流。
遠東最美麗的城市:1879 年美國總統訪港記
香港在 1841 年開埠,短短數十年間發展成遠東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吸引過世界各地名人到訪,帝王將相、革命戰士都留下過足跡。其中最隆重其事的一次,可算是 1879 年前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訪港,獲得時任港督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盛情招待,香港亦成為格蘭特口中「遠東最美麗的城市」。
美國發明的貨櫃箱,如何改變尖沙咀面貌?
談到海運大廈,大家只會想到購物商場,但曾幾何時,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海上貨運中心,尖沙咀與維多利亞港沿岸同樣佈滿貨倉和碼頭,無數咕哩在其中賣力,支撐著香港航運貿易。這幅原本象徵經濟繁榮的風景,在 50 年前突然消逝,尖沙咀不再是「海運中心」,維港沿岸的貨倉碼頭相繼倒閉。整個市區面貌的劇變,可以從一個美國人發明的貨櫃箱說起。
制衡港督的機關:英國殖民地部
香港在 1841 年開埠,1842 年根據「南京條約」被滿清割讓予英國,1843 年「英王制誥」宣稱香港為英國皇家殖民地,直至 1997 年主權移交中國。在英治香港時期,政府行政長官為香港總督,由英國君王委任。不過,港督其實要面對很多制衡,在 1971 年之前,英國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對於港英政府的行政運作,特別是財政使用,就保留一定權力。
1971 年颱風露絲襲港:一場世紀大停電與沉船事故
2022 年 6 月,香港接連經歷珍寶海鮮舫沉船,以及元朗、天水圍大停電。很多網民視之為香港繁華沒落的景象。香港史中也曾有過多災多難的一年。1971 年超強颱風「露絲」襲港,令香港幾乎同時出現一場世紀大停電和沉船事故。
聯繫匯率之終結:1972 年港元與英鎊脫鉤
一直以來,聯繫匯率制度被認為是香港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石,令香港走出多次環球經濟危機。不過,近年中美交惡,金管局也為被剔出 SWIFT 作預案,「幫港出聲」成員雷鼎鳴甚至形容聯繫匯率不合時宜。過去,香港其實曾結束過聯繫匯率,於 1972 年與英鎊脫鉤。
語言學家港督:寶寧
在 19 世紀開埠初期,香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華洋雜處的國際港口,不單止有廣東華人、英國白人,還有葡國人、巴斯人、猶太人、印度人等族群聚居,行政首長要跟各界打好關係,需要具備優秀的語文能力。香港曾經出過戴維斯和金文泰等數任漢學家港督,但達到語言學家級數的,或許只有一個,就是號稱懂得 200 種語言的香港第四任港督寶寧(Sir John Bowring)。
漢學家港督:戴維斯爵士
香港大部分人口操粵語,寫繁體中文,要與民溝通、勝任行政首長一職,中文水平十分重要。在港英時期,香港就出過多位漢學家級數的港督,最早一位在 1844 年滿清咸豐皇帝尚未登基的時候,就成為了香港第二任港督,任內大力推動學術和文化發展,但卻得罪全港商人。他就是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
呂嘉俊:我們懷念英殖時代,但為何不愛英國菜?
「懷舊」明明是一種不理性行為,就算當時過得不怎麼樣,經過時間洗刷,好的感覺會留下而壞的經驗會洗走,但為何談到食物,我們又忽然理性起來,從歷史到烹調手法,去分析英國菜的差劣,而不是盲目地愛上它呢?
香港曾媲美法國蔚藍海岸 —— 東方里維耶拉
現今香港以「亞洲國際都會」自居,1930 年代則以「東方里維耶拉」(The Riviera of the Orient)之名,媲美法國度假天堂。曾經有西方旅客投訴貨不對辦,大文豪海明威的妻子便埋怨市區臭氣熏天,張愛玲返回上海後,卻對里維耶拉意象念念不忘,最終成就出代表作「傾城之戀」。究竟這個形象從何而來?反映的又是甚麼樣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