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

|共7篇|

被遺忘的庚子俄難:俄軍在華的種族大屠殺

晚清時期,亦是全球帝國主義的高峰時期,西方列強透過與清廷簽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瓜分勢力範圍。其中俄羅斯透過 1858 年「璦琿條約」、1860 年「中俄北京條約」,鯨吞外東北約 100 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在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俄軍的暴行更加是罄竹難書,近萬人在東北地區被屠殺,史稱「庚子俄難」。

【烏克蘭戰爭】要支持俄羅斯,中國面臨甚麼限制?

回顧 2 月 4 日北京冬奧開幕日,中俄領袖在同日峰會上宣佈夥伴關係「無限制」、沒有合作禁區。當時有分析相信,烏克蘭戰雲密佈之際,兩國無限制關係將成西方考驗。然而,自西方以制裁回應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身為俄方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對莫斯科在經濟上的協助始終有其限制。

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

本月 17 至 23 日,俄羅斯與中國在西太平洋海域首次聯合海軍演習,10 艘軍艦組成的艦隊通過日本本州島及北海道的津輕海峽。普京在 21 日稱,俄中與北約國家不同,不會建立封閉的軍事同盟或軍事集團;中國外交部則指「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奧斯陸國際和平研究所(PRIO)資深研究員 Pavel K. Baev 指出,中俄關係並非如表面一帆風順;人們難以看穿強大的宣傳機器,如何誇大兩國的親密關係。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故土」海參崴?被遺忘的「北京條約」締約國 —— 俄羅斯

本月 2 日,俄羅斯駐中國大使館在官方微博發文,慶祝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海參崴)建城 160 週年,中國網民批評俄國勾起中國國恥、侮辱挑釁。其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撰文指,海參崴等中國故土,今天已成俄國領土的「這個事實,我們中國人需要接受」。翻查歷史,此一歷史事實,乃出自 1860 年英法聯軍之役簽訂的「北京條約」。相比當年英國憑此條約取得九龍半島,未有實際參與戰爭,一直「居中斡旋」的俄國,更在遠東地區獲得大片領土。

遇上 8964 的「民主大使」

1989 年 4 月起,中國的學生民主運動成為國際焦點,最後以 6 月 4 日天安門屠殺作結。整場八九民運,其中一個大插曲是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為 30 年來第一次。戈爾巴喬夫的到訪,微妙地改變了事件發展,而六四事件也影響了中蘇關係,以及後來的中俄關係。

俄中家仇國恨,盡在政治現實中消失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 但可以缺一大塊。後半句由網民所作的調侃,或許深深刺痛不少愛國人士的心。但對中國來說,為甚麼有些家仇國恨必須牢牢記住、代代相傳,有些則不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甚至選擇性失憶?在俄中的黑龍江邊境,過去曾發生大屠殺事件,但出於兩國現時的合作需要,這些慘無人道的往事,似乎同遭兩國刻意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