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

|共47篇|

舒特拉的名單:喚起大屠殺意識的 30 年經典

我們對納粹大屠殺的歷史認知,通常都不是來自歷史教科書,反而是經典的電影作品,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就是很多人的啟蒙作品之一。阿德萊德大學法國研究副教授 Ben McCann 撰文分析,這部 30 年歷史的經典,如何改變國際社會對納粹大屠殺的認知,也改變史匹堡的電影生涯。

曾經,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並肩作戰的時刻

以巴局勢近日持續惡化,全世界都關注各國領袖如何能夠平息衝突。自從 1948 年以色列獨立戰爭起,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對立局面已經持續超過 70 年,人們也許很難想像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肩並肩、一同作戰的畫面,然而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樣的時刻。歷史學家 Mustafa Abbasi 曾在期刊 War in History 發表文章,講述巴勒斯坦志願軍在二戰時的故事。

林喜兒:「呼喚奇蹟的光」—— 值得看的是原著小說

Anthony Doerr 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在 2014 年出版,獲得普立茲小說獎。把五百多頁的小說濃縮成四集故事,不期望鉅細無遺、原汁原味呈現,但保留小說的核心精神大概是最低要求吧,想不到 Steven Knight 與 Shawn Levy 這個組合,會交出這樣的功課。

奧本海默原先估算,原爆死亡人數僅 2 萬?

電影「奧本海默」引起全球熱議,廣島與長崎原爆週年紀念亦即將來臨。由奧本海默領導研發的兩顆原子彈,在 1945 年 8 月 6 日投向廣島、8 月 9 日投向長崎,死難人數總共多達 12.9 萬至 22.6 萬人。有歷史學家翻查記錄,原來當年奧本海默團隊原先估算死亡人數只有 2 萬人。落差為何如此巨大?

原子彈降世前:東京大轟炸

以往評論傾向認為原爆是日本在二戰投降的關鍵,不過近年愈來愈多人質疑日本在原爆前已處於崩潰邊緣。同年稍早的 3 月 9 日至 10 日晚上,美軍就以燃燒彈大規模空襲東京,造成超過 10 萬人死亡,把首都夷為平地,是人類史上最血腥的空襲行動。

林喜兒:「亂世微光」—— 人人都是英雄

「安妮日記」是跨越時代的讀物,13 歲少女 Anne Frank 在二戰時,與家人匿藏在閣樓兩年間寫下日記,不單成為歷史見證,更鼓勵了無數人。安妮在 15 歲那年死於集中營,日記得以見天,除了倖存者爸爸 Otto 替女兒出版,最重要的人物其實是他的秘書 Miep Gies,也就是她甘願冒險匿藏了 Frank 一家。Disney+ 的「亂世微光」(A Small Light)正是關於這個真實故事。

一次令希特拉百感交集的聚餐

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寫作題「一次令我百感交集的聚餐」引起不少迴響,要從一次聚餐帶出糾結的情感,必須從人物的複雜處境入手。78 年前德國獨裁者希特拉目睹蘇軍兵臨城下,先行與女伴成婚,翌日雙雙自殺身亡。其臨終前與隨從和秘書的最後聚餐,想必就是百感交集的最佳示範。

納粹德國東擴的偽地理學:生存空間理論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歐洲多國發動侵略戰爭,幾乎吞併整個西歐。戰事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發動蘇德戰爭,展開東面戰線。知名德國史學家 Jeremy Noakes 就分析納粹主義其中一個重要概念「生存空間」(Lebensraum),如何驅使希特拉毅然東進,最後招致敗亡。

歷史的偶然 —— 德國展覽「未選之路」

1933 年 1 月 30 日,威瑪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拉為總理,德國以至世界自此走上一段災難之路。其實,1932 年秋天德國經濟已開始從大蕭條中好轉,納粹正失去支持,不多人認為納粹能在 11 月大選後掌權。如果德國歷史上面臨的關鍵時刻有所不同,歷史會如何改寫?德國歷史博物館(DHM)的展覽「未選之路」,就回顧 19、20 世紀間,14 段德國歷史時刻,探討歷史的可能。

鴻若遠:到底要花多少個億,創作才能走向國際?

一個這樣遙遠的二戰題材,一點日本元素都沒有,但日本人還是有這個氣度和眼光,花上數年時間,把它繪成日系漫畫出版,也沒刻意加入日本角色,在裡面來爭取日本讀者的認同感。有的只是把俄語對白翻譯成日語,以及把當中蘇聯人的角色畫得稍微日系化。

在淪陷區生活的大英子民:二戰時的德佔海峽群島

1939 年 9 月 1 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初時德軍勢如破竹,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幾乎攻下整個西歐。不過,面對德軍大規模空襲,英國沒有屈服,後來更成為反攻歐陸的最大基地。然而戰爭期間,還是有英國本國範圍的皇家屬地不幸失陷,要經過五年的艱辛歲月才得以光復 —— 那就是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

美軍來了我帶路:一名痲瘋病人如何協助盟軍戰勝日本

在戰爭期間,即使看起來無比脆弱的人,都有機會成為敵人。在二戰期間,菲律賓是太平洋戰線中其中一個最慘烈的戰場,美軍和日軍分別有數萬和數十萬士兵死於當地。在這場戰爭中,一位痲瘋病人就成功避過日軍的嚴密監控,為盟軍送上重要情報。她的名字是格雷羅(Josefina Guerrero)。

希特拉是猶太人一說,從何而來?

5 月 1 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出席意大利電視節目,被問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本身是猶太人,何來支持納粹主義時,竟聲稱希特拉都有猶太血統,史上一些最惡名昭彰的反猶分子本身就是猶太人。拉夫羅夫的說法震驚國際社會,原本對俄相對溫和的以色列,亦譴責有關言論不可原諒,並立即傳召俄國大使要求道歉。其實,希特拉是猶太人之說已流傳多年,就讓我們考證當中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