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

|共9篇|

【*CUPodcast】集中營倖存作家瀕死後.以「開放的心」反思生命信仰

猶太裔作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以自傳「夜」最廣為人知,其對納粹集中營暴行慘況的描述至今仍然警惕後世。但他晚年經歷瀕死後寫成的回憶錄「開放的心」,同樣發人深省。他從一次「開心手術」,寫到對人生、死亡和信仰的各種反思,繼續提醒世人生命的價值。

茶里:創作者的必經之路

「抱歉,你的作品違反社群守則。」
朱克伯格笑著這樣對你說,
然後把你的帳號 Ban 掉 30 天,又 30 天。
你開始質疑,你到底為甚麼要創作。
你甚至開始質疑,你為甚麼要活在這世界上。
還好,上天關閉你一扇門,還是會留給你一條門縫。
努力了這麼久,你終於開始有工作找上門了。

狂熱漸退,重新思考 NFT 的價值

有人會用 17 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類比現時的 NFT 熱潮,認為遲早爆破。當然,前者是物理形式、無法永久保存的鮮花,後者是虛擬、非同質的產品,兩者未必可以直接比較。可以確定的是,在大起大落瞬息萬變的 NFT 市場,花錢買了產品也不能確保日後可以獲利。「華盛頓郵報」指,近幾個月不少 NFT 收藏家已因數碼資產價值成疑,蒙受損失。

赫金蒙娜麗莎:藝術複製品的價值

名畫蒙娜麗莎是無價瑰寶,那名畫複製品又值多少?本月 11 至 18 日,一幅 17 世紀的蒙娜麗莎複製品「赫金蒙娜麗莎」(Hekking Mona Lisa),將在佳士得網上拍賣,估計售價可達 20 至 30 萬歐元。英國諾定咸大學藝術史副教授 Gabriele Neher 就在 The Conversation 網站撰文,解釋「赫金蒙娜麗莎」價值何在。

文藝復興時代,畫作沒有單一作者?

假如一幅畫作標明出自某藝術家之手,人們想必認為,從構思到作畫,都由該名藝術家獨力完成。不過,英國「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文章指,在文藝復興時代,事情往往並非如此;而在重視收益的藝術品市場,即使有誤導成分,也傾向將過去名作歸功於一位大師。

鄭立:怪醫黑傑克 —— 人血饅頭?唔醫你咪唔醫你,家陣老奉㗎?

在黑傑克的觀念裡,醫人與否是醫生的自由。公眾認為他貪錢,也只是一廂情願,這世界上一堆庸人對於道德的判斷,就只有「收錢」或「免費」:免費就是道德,收錢就是吃人血饅頭,了解不到甚麼錢可以收,甚麼不能;甚麼應該免費,甚麼不能。

Moyashi:名叫「返工」的倫理價值

真誠地「熱愛上班」的日本人多數是年長一代,而且多數是無法抓住經濟好景尾巴的中低層工薪階層。因為他們無特殊技能,也處理不了新時代的問題,但幸運地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於他們的人生而言,除了「上班」之外再無可取之物,所以只能「真誠地」愛上工作。由此,「工作」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活動,用時間與勞力換取金錢,而是一種人生價值,也是倫理的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