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

|共13篇|

消費焦慮、過度揮霍 —— 被忽視的財務創傷

疫症陰影尚在,國際政局更亂,經濟前景愈發黯淡。只是日子難過日日過,十幾年後很多人或許就一笑置之。但是多位金融心理學家警告,這類捱窮吃苦的經歷足以構成「財務創傷」,並且難以磨滅。而隨年月過去,創傷可扭曲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和行為,進而親手摧毀自己的財務未來,甚至以不同方式影響後代。

【*CUPodcast】重新掌握身心連結:PTSD 的復原幽徑

創傷後壓力症(PTSD)患者的問題徵結,在於創傷畫面令他們活在過去,感受不到當下,嚴重者甚至有解離的情況,無法感受身體與情緒。若無法感受,要患者宣之於口,實在強人所難。因此,PTSD 患者要先理解自己,才能重新與最深處的自我連結,而復原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識地掌握自己的呼吸。

【*CUPodcast】缺乏安全感的心靈,如何波及身體?

早在 1872 年,達爾文已經提出, 內臟與大腦透過「肺胃神經」密切相連,情緒激動時,大腦與內臟之間會有很多交互作用及反應。牽腸掛肚、撕心裂肺的感覺有其確據,1994 年,美國學者史提芬.伯格斯提出「多元迷走理論」,指出人類面對威脅、缺乏安全感時的三種生理狀態,與社會連結、安全需求尤其相關,有助理解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身心狀況。

【*CUPodcast】一再經歷:PTSD 患者的大腦

作為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科普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帶領讀者由生理到心理全面認識病症。要理解患者大腦發生的問題,必須先由大腦的基本構成說起。創傷後壓力症令大腦負責過濾感官訊息的視丘,以及塑造意識覺知、抑制衝動反應的額葉受損,令人失去時間感, 腦中盡是無助、恐懼等情緒。更甚者,即使創傷已成過去,平日已經能如常生活,但當創傷畫面毫無預警地侵佔腦海,大腦又會回復到創傷一刻的混亂狀態。

【*CUPodcast】面對創傷,人人反應大不同?

人作為韌性極高的物種,無論遭逢任何困難,我們總能找到生存下去的辦法。然而,過程中不免經歷各自的創傷,不論是環境使然,或是家庭累積下來的問題,都有可能成為成長中的痕跡。面對創傷,有人會遷怒於他人、有人腦袋會一片空白,甚至以失憶應對。

意大利醫護:「我們曾經是英雄,現在卻被遺忘」

醫護在疫情期間,冒上生命危險拯救病人,成為眾人心目中的「救人英雄」。然而,在意大利疫情轉趨緩和後,世人似乎開始忘記他們的功勞。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當地醫護經歷長時間照顧大量危重病人,以及目睹疫症中最可怕的情況,已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及疲憊,現正是他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

創傷,也會「傳承」?

暴力、性侵、血腥場面……任何人性黑暗、顛覆良知之事,皆有可能造成創傷性壓力後遺症(PTSD),心魔纏繞不去,生活備受困擾。部分人或許只有短暫影響,但英國「衛報」引述專家報道指,家長的創傷後遺症「傳染」給子女的跡象日漸增加。上一代的陰影,下一代銘記於心,繼承傷痛、壓力和憤怒。

【Soul Monday】幼犬普拉提籌款助退伍軍人脫離傷痛

愈來愈多人會與寵物一起做運動,美國一間普拉提訓練室就提供「幼犬普拉提(Puppy Pilates)」,只要支付 25 美元,即可在與幼犬玩耍,同時做普拉提。收益將撥捐退伍軍人犬隻計劃,訓練幼犬成為創傷性壓力後遺症(PTSD)服務犬。經認證的服務犬能夠應對退伍軍人的焦慮,包括能夠在公共場所留意他們情況,將他們從噩夢中喚醒等。

紀錄真實的記者,也有心理健康風險

在示威者、醫護人員、警察以外,記者一直在集會現場用鏡頭和文字作紀錄,並起監察作用。當衝突發生時,有人流血受傷,目睹一切 ,精神必定受到衝擊。更甚是在近日示威中,記者已穿上表示身份的黃色反光衣,但仍遭到警察無理暴力對待。可想而知記者朋友工作時,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不過,對於傳媒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仍是鮮有人關注。

動蕩過後的急性壓力反應

無論站在抗爭前線親歷其境,又或在電視機前,一幕又一幕暴力鎮壓的場面映入眼簾,過後相信亦難以釋懷。也許有人久久未能平伏心情,衝突畫面於腦海迴響不斷。懷憂之餘,請小心衡量目前的心理狀態,因為「急性壓力反應(ASD)」可能已籠罩自身。

從彈震到創傷後壓力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倖存士兵終於可以放下步槍,離開戰壕。不過,一些退役軍人的身體雖未受摧殘,行為卻顯得異常。他們的症狀類似以前認為與女性相關的歇斯底里(Hysteria),常出現失憶症狀,又或身體麻痺癱瘓、無法與人溝通。事實上,這些士兵都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PTSD)」,但當時醫學界將病名定為「炮彈震撼症(Shell-Shock)」。由於對症的理解不全面,獲得「彈震症」的士兵多得不到合適治理。

為何人對災難如此好奇?

從上班途中路過的嚴重車禍,到日本連環殺人肢解凶案,甚至紐約曼克頓恐襲……毫無切身關係的天災人禍,人總會駐足觀望事態發展或追看後續新聞報道,難以壓抑好奇。這些消亡和破壞如此慘痛殘酷,卻似乎有股莫名的魔力,奪去人們所有的注意,甚至急於搜尋事件的前因後果。科學家認為,如斯心態並非單純的八卦,更多是源於求生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