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

|共5篇|

億萬「海綿城市」計劃,為何仍擋不了洪水?

颱風杜蘇芮在 7 月 28 日襲擊中國福建省沿岸,隨後北移至北京,逐漸減弱成較低強度風暴,但已在短短 5 天內把多達 745 毫米降雨帶到首都,是該市平均 8 月降雨量的 4 倍;天津和河北省也經歷嚴重水災,其中河北涿州泄洪備受關注。過去十年,中國各地大力推動「海綿城市」計劃,以加強城市的排水能力,這場嚴重災難就令各界反思計劃成效。

冷鋪路面可以減緩熱島效應?

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氣溫高達攝氏 40 度以上,有攝影記者形容戶外工作宛如地獄,相機和手機要用冰塊降溫以免故障,人如果不慎倒地更有可能燙傷。路面之所以高溫,原因之一是傳統瀝青混凝土吸熱,「冷鋪路面」(cool pavement)這種設計則可反射陽光,減少行人路的熱量,嘗試解決城市熱島效應。

【宜居】配合國家發展,驅逐人民的印度城市

經濟學人信息社發佈的 2022 年「全球宜居指數」,根據各地城市的穩定程度、醫療保健、文化及環境、教育以及基礎設施進行排名。在名單上的 173 個城市中,印度新德里、孟買、清奈和阿美達巴德等城市都排在後半。印度自詡經濟強國,城市狀況卻未如理想,羅斯基勒大學國際發展研究副教授 Somdeep Sen 就撰文解釋,主因是當地城市項目多被視為政績,而非為改善人民生活而建造。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如何包容神經多樣性?

在 9 月中旬,紐約市林肯中心外的廣場 Josie Robertson Plaza 舉行了一個為期 3 日的活動「Softy」,期間不同形狀及大小的豆袋梳化散落在各處,有人把豆袋推在一起,有些則將其拖到廣場較安靜的邊緣。背後的設計師 Bryony Roberts 對此十分樂見:「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製作自己的客廳。」其設計原意,是要建立可以包容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城市公共空間。

智利漸變為半沙漠地區,如何影響城市規劃?

天乾物燥,寸草難生,正是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寫照。當地經歷長達 10 年旱災,如今就連極為粗生的青草,也成為罕見的奢侈品。政府急忙解救,包括建城近 500 年來首次實行制水,地方機構和園藝師亦改以沙漠植物群佈置。與此同時,整座城市正在半沙漠氣候之中,轉向可持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