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

|共4篇|

為何科技再發達,天氣仍然不似預期?

風雲變色,本就難測。但隨著科技發達,我們愈來愈受不了無法提早看透氣象。每逢颱風季節,香港天文台就頻遭指責;上月中,熱浪未如預報般侵襲德國,同樣引起議論;早前匈牙利國慶日未出現預期中的暴雨,更令氣象局長因使煙花取消而遭革職。為何時至今日,天氣依舊不似預期?「德國之聲」向多名專家尋求答案。

震盪的太平港:香港的地震史

3 月 14 日凌晨兩點半,香港發生輕微地震,歷時近兩秒。據香港天文台初步分析,是次地震約黎克特制 4.1 級,震央位於中國東南部近岸,惠州市惠東縣海域附近,離香港之東北偏東約 92 公里,震源深度僅25公里,屬淺層地震。不同於日本、台灣和菲律賓,香港並非位處地殼板塊邊緣,距離活躍地震帶有段距離。可是,香港仍偶爾會錄得地震,例如 1918 年南澳大地震。

殖民時期的經濟考量:香港天文台為甚麼不叫氣象局?

兩場八號風球,令香港天文台再次成為全城焦點。根據其官方網頁,香港天文台是一個「負責監測及預測天氣、並就與天氣有關的災害發出警告的政府部門」。在很多地方,例如英國、澳洲和台灣,這類型天氣監測機構稱為氣象局(Meteorological Office)而非天文台(Observatory)。香港天文台之所以有此獨特名字,或與其歷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