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

|共12篇|

書店們:學生自殺潮

老派的社會學分析將自殺歸因於社會價值「失序」(見涂爾幹「自殺論」),存在主義者說自殺是一個哲學問題(見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對香港人來說,似乎前一種解釋比較接近,但自殺者個人的視角真的如此簡單被影響了嗎?以下節錄 3 本與「自殺」相關的書籍。

年少日記:非一念之差,自殺念頭往往年幼就出現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大幅上升,據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8 至 10 月,有 22 宗涉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去年同期則為 11 宗。會浮現自殺念頭的當然不僅是高中青少年,不少高小及初中學生都曾有輕生念頭。在此年齡階段,最應該有人介入及早預防憾事發生,但美國臨床兒科心理學家兼全國兒童醫院轄下預防自殺協調員 John Ackerman 直言:「很多成年人認為小學生不可能經歷想要自殺的情緒困擾,但我們非常客觀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英國學校出席率大減,家長不再認為上學是必須

近日有調查指出,自 COVID 疫情停課顛覆過往的上學習慣,人們對學校出席率的態度出現劇變。據「衛報」報道,一些英國家長不再認為子女必須如以往般正常上學。自 2019 年以來,當地學校缺席率整體上升超過 50%,而學生缺席率達 10% 或更多的情況亦增加一倍有多,引起廣泛關注。

【聯合國呼籲】校內禁用手機,實際可行嗎?

智能電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少學校都默許學生攜帶手機回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新報告卻主張,學校應禁止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減少課堂上的干擾,提高學習效率,又保護兒童免受網絡欺凌。一些教師同意禁令有助課堂管理,亦有同業認為禁令形同虛設,更可能錯失難得的教學工具。

為何全球愈來愈多人近視?

全球近視人口愈趨上升和變得年輕。自 1980 年代後期至今,新加坡年輕人近視率已高達約 80%;美國的成人近視率由 1971 年的 25% 上升至約 40%;南韓、台灣和中國的青少年近視率更介乎 84% 至 97%。預計到 2050 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近視;而愈早近視,日後愈可能患上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白內障和近視黃斑病變等嚴重眼疾。

【Soul Monday】以單車取代校巴,孩子更健康快樂

每逢星期三,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居民都會走到窗前或門前,觀看約 170 個踏單車經過的孩子。穿著黃色安全背心的體育老師 Sam Balto 從早上 8 點 10 分左右,就會帶領孩子們用單車通勤上學。以單車取代校巴近半年來已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上學方式,社區亦非常歡迎,因能減少交通擠塞和污染,還促進體育活動與社區發展。

家長心態改變,美國學生掀重讀潮

留級往往被父母視為「羞家」,教育專家亦憂慮會對學童的社交及學業造成影響。但據美聯社分析,在美國 26 個提供最近一年數據的州份當中,多達 22 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均見重讀學生激增,在南卡羅萊納州、西維珍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留級人數甚至翻倍。這麼多家長改變心態,要求讓子女留級,幕後推手正是疫症大流行。

【Soul Monday】30 年來,課室的一張空椅

Dan Gill 任教美國新澤西州的 Glenfield 中學,至今已有半個世紀。而過去 30 年來,他都會在課室中央,多放一張空椅子。Gill 以此突兀的存在,提醒自己及一代又一代學生,有教無類、人人平等的重要。「這張椅子象徵的是,我們的課室總有空間給任何人。它象徵接納。」至於它的由來,則與他的童年有關。

芬蘭式教育,在印度可行嗎?

測驗考試是大多數地區教育系統的主軸,成績也自然成為莘莘學子學習歷程上最重要的事,但一味追求成績,學童容易陷於壓力之中,亦易忽略應有生活技能。所以上課時間少、作業少、考試少,學生學習能力卻相對高的芬蘭,近年頓成各地倣效對象。不過據「德國之聲」報道,「以考試定生死」的印度雖嘗試採用芬蘭教育系統,但目前仍面對不少困難。

【刷個臉,買個麵】校內人臉辨識,以私隱換方便?

過去一年半,多國利用最新科技作為監控手段,引起公眾對此反思及提防。由週一開始,蘇格蘭北艾爾郡(North Ayrshire)共有 9 間學校於飯堂引入人臉辨識系統,僅為在午餐時段加快收錢速度。以幼童的私隱,換校方的便利,是物有所值抑或得不償失?從家長到專家,各有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