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

|共6篇|

原子彈誕生地:洛斯阿拉莫斯

名導基斯杜化路蘭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成為全球熱話,讓更多人了解「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複雜一生。提到這位一代物理天才和他領導的「曼哈頓計劃」,不能不提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最近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旗下雜誌就以專題報道,講述實驗室的人和事。

施皮茨實驗室,打開全球病原體共享之門

實驗室規格有高低,生物安全級別等級(BSL)最高第四級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十分危險的病原體。例如瑞士中部城鎮施皮茨的施皮茨生物防護實驗室,去年 5 月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一項協議,提供實驗室作世衛生物中心設施(WHO BioHub),用於儲存、分析,並跟全球各地實驗室快速共享病毒和病原體,期望阻止下一次大流行發生。設施運作一年多後,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們,遇上不同障礙。

實驗黑猩猩「被退休」,善意如何演變成無情?

黑猩猩 DNA 與人類極為接近,因此成為改善人類健康方面的研究對象。但在侵入性研究中使用猿類有動物倫理爭議,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自 2015 年起已停止對黑猩猩的侵入性研究,機構擁有及資助的黑猩猩均告「退休」。「國家地理雜誌」就報道,美國政府及私人實驗室多年來為生物醫學研究培育出大量黑猩猩,牠們在圈養環境中可以活 30 至 40 年,有些更長壽達 70 多歲;部分黑猩猩「退役」後的護理,成為問題。

生物學愈進步,生物保安愈艱難

1972 年,世界首次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達成協議。當時設計和生產生物武器既昂貴又困難。無論是 1977 年懷疑由實驗室外洩引起的蘇聯流感,或 1995 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使用的沙林毒氣,也不曾像流行病般影響全球。但隨著人類研究病毒的科技愈進步,DNA 定序與合成等技術價格迅速下降,像新冠病毒或破壞力更強大的病毒,將可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產生。

重溫 2004 年北京實驗室沙士病毒洩漏事故

在 2020 年以前,最令香港人膽顫心驚的傳染疾病,當數 2003 年爆發的沙士病毒(SARS)。疫情持續約四個月,由當年 3 月到 6 月,香港有 1,755 人確診,299 人死亡。很多港人都記得,那場沙士疫情到 2003 年 7 月時已經大致平息,但其實到 2004 年,沙士病毒曾經一度在中國大陸死灰復燃,事件起因是實驗室意外洩漏。

堅持不排除武肺源於實驗室的科學家

3 月 30 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有關武肺病毒的溯源報告。報告沒有指明病毒源頭,只列出四個潛在的傳播途徑,並表示實驗室洩漏屬「極不可能」。可是,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卻在記者會表示,要進一步調查才可否定實驗室洩漏的假設,而研究團隊在獲取數據時遇上困難。在過去,就有一班科學家力排眾議,堅持不能排除武肺病毒源於實驗室洩漏的說法,為尋找真相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