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共9篇|

【香港道別式】炳記銅器 香港最後的打銅匠人

「炳記銅器」是香港最後一間手打銅器店,爸爸陸炳在 40 年代帶著其打銅手藝由內地來到香港,在鄰居和夥計幫忙下購入油麻地咸美頓道一個舖位創業。後來兒子陸樹才和陸強才繼承父業,將小店經營至今。兩位耄耋兄弟數十年來「銅」舟共濟,默默見證歲月流逝、行業興衰,終於決定於年底退休。早已成為咸美頓道日常的打銅聲,今年之後恐成絕響。

【愛在左右】當工藝行將就木 志記鎅木廠倒下時

逾 70 年歷史、位於上水古洞馬草壟的志記鎅木廠,敵不過時代發展的巨輪,因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按地政署訂下的時間表,將於 9 月清拆。第二代負責人王鴻權(權哥)和妹妹王美嬌(妹姐)依然堅守崗位,默默為廠裡的環保木、舊電燈柱、灣仔碼頭的浮木等等資源,尋找第二個家,不希望浪費半塊木頭。諷刺的是,當他在廠裡忙得團團轉,頃刻抬頭見到起重機,四周餘下一片荒涼,志記已經是香港碩果僅存的鎅木工場。

意大利雕塑,應靠工匠還是機械臂

意大利城市卡拉拉(Carrara)盛產大理石,由文藝復興時期之前開始,已是著名雕塑家選取材料的熱門之地。時至今日,石材雖沒有改變,但雕刻者卻逐漸由工匠轉為機械人。這種趨勢引起了爭論,雕塑器械公司認為這些技術對意大利藝術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也有傳統工匠認為,不用人手雕刻,雕塑會喪失熱情及吸引力。

印度工匠 —— 高級時裝的隱形支柱

多個奢侈時裝品牌的成衣系列,還有走紅毯用的高級訂製服,原來一直依靠印度工匠的手藝,為這些華麗服飾穿珠繡花。在印度飽受疫情摧殘之際,西方社會對新衣的需求亦見下降,長期合作的品牌因此突然減產,令不少供應商無法負擔成本或向工人支薪。惟這些供應鏈過於隱形,外界只看到時尚裝束,卻不見匠人之苦。

唐明:平等的是那些有傘的人

英國是製傘大國,這麼說的理由是因為他們有賣得最貴的傘,一把好傘可以索價 500 英鎊——中國人聽了,大概會覺得這簡直是吃飽了犯渾,為甚麼一把傘要那麼貴?不為甚麼,因為喜歡和值得,「千金難買心頭好」,心頭好不必都是奇珍,或許更多是非凡的平常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