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圈

|共7篇|

自古以來的「顏色經濟圈」抗爭

整場流水革命發展至今,黃色經濟圈成為了延續整場抗爭運動的重要方向,而大小官員也群起攻擊經濟圈的概念。其實,在外國,以消費作為抗爭手段尋常可見,例如白人政府時期,南非黑人就抵制「白色經濟圈」。在香港,以政見為中心,建立經濟圈,本來就不是新鮮事物,「紅色經濟圈」更存在已久。在 2017 年,美國西方學院政治學教授 Caroline Heldman 發表著作 Protest Politics in the Marketplace,闡述「消費者行動主義」(Consumer Activism)的概念,講解在大企業橫行的年代,普羅大眾為何及如何進行消費抗爭。

南非種族隔離時代:抵制行動打破「白色經濟圈」

自 1948 年「種族隔離法」生效,南非黑人遭受的制度歧視壓迫不斷。1983 年白人政府「讓步」,籌組三院制議會,被同年成立的南非民主統一戰線(UDF)批評是白人政府分而治之的扭曲讓步。1985 年,UDF 協調以杯葛方式,抵制白人以及跟種族隔離政權合作的黑人所擁有的商店,要求讓南非黑人享有完全公民權。

把信念化成金錢:美國的「紅藍」經濟圈

社會愈趨分化,「杯葛戰」便愈熱烈。香港有「黃藍」消費圈,美國也有「紅藍」經濟圈:Wrangler 和 Levi’s 同為美國著名牛仔品牌,近年因關注不同社會議題,掀起兩極化的消費選擇。前者被共和派(紅)擁護,後者受民主派(藍)支持,戰線更延伸至其他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