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

|共22篇|

【超級老人】現代生活有損大腦健康?

美國查普曼大學人類學和衛生經濟學教授 Hillard Kaplan,於 2014 至 19 年間跟醫生、生物化學家和人類學家組成流動團隊,到訪亞馬遜偏遠地區逾 100 個村莊收集原住民的健康數據,以找出非工業化的生活模式,會否對大腦退化帶來不同影響。

【香港文摘】打破圍牆,「寵」出退休新生活 —— 訪 Senior CID 寵物保姆

有些老友記退休後可能並無特別計劃和愛好,不知道該如何善用時間。對此,Kitty 希望鼓勵老友記積極開拓退休的第二人生,不要被年齡和社會刻板印象所束縛,嘗試踏出舒適圈:「起碼第一樣,唔好坐喺屋企對住四道牆。首先走出道門先啦,走出去望吓周圍邊樣嘢你有興趣咁你咪行埋去囉!」

【香港文摘】跟哲學教授上一課老年與死亡哲學 —— 專訪張燦輝

很多香港人可能在第二階段很成功,但卻大半生都沒時間思考生而為人的問題。哲學不會告訴人做甚麼才是正確的,最重要是問自己一生裡為自己做過甚麼。很多人終其一生經歷過很多場他人賦予的考試,並因此而獲得成功感,但到了人生第三階段,當考試從生命退場時,要處理接下來的生命、把握做自己的最後機會,才是真正的考驗。

兒童雜誌轉型契機一:幫助老人防失智?

以兒童教育雜誌聞名、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學研控股,如今已轉型為老年住宅業的先驅,並在全日本擁有約 130 個住宅設施據點。高齡者住宅與其出版事業幾乎毫無關聯,可說是跳躍到從未涉足的全新領域。一切從零開始,之所以有機會成功,其一就是善用公司的內部資產。

【香港文摘】疫症下,英國的日子如何?—— 專訪「如夢書」作者嚴亢泰

在英國放寬香港的 BNO 限制,讓持有人可以方便移居英國後,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多了華人在英的生活狀況。嚴亢泰的漂流經歷,令我們都不免又想到自身,作為一個很早就隻身移居到英國,又在香港生活過一段時間的華人,亢泰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建議。2020 年,全球都受到武漢肺炎的侵襲,英國也是其中一個受害嚴重的國家,年中更實施過封城等措施。早年在英國與亢泰相依為命的母親早已去世,身邊也沒有親人,遇上武漢肺炎的肆虐,一個年過 70 的老人,會感到害怕嗎?

【香港文摘】找回照顧者的名字 —— 訪照顧照顧者平台

據平台非正式統計,香港的照顧者人口高達 90 多萬(照顧對象包括兒童、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等)。阿艮表示:「政府雖然知道有照顧者這個群體,知道他們需要幫助,但現行政策不會把照顧者的工作、價值納入政策考慮。」相關福利政策往往集中於被照顧者身上,卻沒有考慮照顧者的需要。雖然照顧者的付出不能被量化成可評估的數字,但他們也在默默無聲地為社會作出貢獻,例如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的照顧者能夠透過在家照顧而大大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再者,沒有照顧者負責維繫家庭的日常起居生活,出外工作的家庭成員也難以安心工作,因此照顧者的勞動又稱為「再生勞動」,但這種勞動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無酬工作,沒有受到社會重視。

年長黑猩猩社交方式:朋友重質不重量

有朋友作伴總是好事,不過,朋友的性質及數量不免因年紀而改變。成年後,人們往往有很多朋友,但隨著年齡增長,社交圈開始「貴精不貴多」,傾向只與一些最要好的朋友保持聯繫,並享受與他們相處的樂趣。據「紐約時報」報道,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人類身上,黑猩猩也是如此。

人到中年,健康老去的 7 個建議

英國作家 Annabel Streets,以及身兼電視監製及烹任書作者的 Susan Saunders 因家族病史與自身疾病,有感邁向更大年紀,維持身體健康最為重要。二人熱衷閱讀各種醫學研究,並將她們的發現寫在網絡博客「The Age-Well Project」上,更推出書本、食譜、課程及活動,推廣健康老去。

高齡社會之下,「老化」漫畫成新市場

當高齡化既成事實,以青年讀者為主的日本漫畫界,亦為適應這個社會劇變,讓故事隨同讀者人口「老化」。近年一些作品「提拔」長者成為主角,有的刻劃老人看護問題,有的探索晚年生活的可能性。這些漫畫或嚴謹或輕鬆,目標卻甚一致 —— 讓日漸壯大的銀髮族得以代入,從主人角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當然還有更重要的是,叫他們樂意掏腰包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