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殖時期

|共60篇|

早期為香港歷史著書立言的人

近年,香港歷史愈來愈受關注,有很多關心地方歷史的民間組織和檔案計劃誕生,有以香港史為主題的書店,當然也有大量相關書籍面世,由科普書到研究面向,滿足不同程度的讀者。香港史研究亦早已走進世界,例如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在 2022 年設立了香港史研究中心。1994 年,歷史學家冼玉儀曾經撰文回顧香港史發展,認識早期為香港歷史著書立言的人。

尼克遜到彩虹邨打羽毛球,所為何事?

60 年歷史的彩虹邨重建消息傳出後,很多大事回顧都提到政要名人到訪的足跡,最早必定要數 1964 年到訪的尼克遜(Richard Nixon)。說到尼克遜,很多人都想到中美「乒乓外交」,但當年到彩虹邨打羽毛球的尼克遜尚未當總統,更在香港鼓吹圍堵中共戰略。究竟當時尼克遜為何訪港?

第一場政治工運:1884 年香港反法暴動

在 19 世紀中葉,香港已經發展出繁榮的港口經濟,聚集了大量華工,亦衍生多次罷工行動。中法戰爭期間,一股排外情緒席捲中國,香港華人人口眾多,自然也無法免於這場反帝國主義運動。學者蔡榮芳就曾經在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講述 1884 年的香港反法暴動,這次抗爭也可能是香港首場大型的工業政治行動。

19 世紀中葉,香港的工人抗爭史

1841 年英軍登陸,香港逐漸發展成貫通中西貿易的轉口港,經濟活動愈趨繁榮,吸引不少工人前來謀生。19 世紀本地也出現不少階級矛盾,而且添上種族元素,令社會形勢更複雜。學者蔡榮芳就曾經在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講述 19 世紀中葉香港的工人的抗爭史。

1886 年,張之洞奏請成立大清駐香港領事館

隨著在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失利,滿清被迫「割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予英國。但英國佔據後,香港與廣東商務往來依然十分頻繁,加上境內華民人口眾多,故此滿清政府,特別是廣東當局,需要與港英政府交涉以處理各種政治、經濟、民生問題。兩廣總督張之洞就曾經奏請朝廷,建議在香港設立領事館來解決爭端。

曾經,英國有機會完全買下新界

1898 年,英國通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向大清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 99 年,直至 1997 年 6 月 30 日,這片土地後來被稱為新界。其實,英國曾經有機會完全接掌新界,歷史學家 Franco David Macri 曾發表研究,講述 1938 年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向英國求售新界,最終被倫敦拒絕的事件。

港英政府,如何綠化改造香港?

經過百多年發展,香港除了經濟發達,還擁有高效的衛生體系和世界級郊野公園。香港史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841 年英軍登陸香港,過去很多討論聚焦港英政府大規模的社會和經濟改造,然而其管治實際上也大大改變了城市地景和自然面貌。香港大學 Robert Peckham 教授就曾在 Modern Asian Studies 發表文章,探討 18 世紀末、19 世紀初香港綠化。

中國改革開放前,香港如何確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近日,有網民形容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其中股市表現跑輸其他地區,在 11月底,台灣加權指數 31 年內首次超越香港恆生指數,而印度股市市值也有望超越香港。已故香港經濟學大師饒餘慶早在 1979 年,亦即中國才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於 Asian Survey 發表研究,分析香港如何在 70 年代確立金融中心地位。

沉沒的公共記憶 —— 1933 年關閉的香港大會堂博物院

近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計劃重整科學館和香港海防博物館,而沙田文化博物館亦可能被「殺館」。1962 年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過了半個世紀,香港辛苦經營出的世界級博物館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未知之數。而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其實也經過很多偶然與掙扎。索邦大學 Daphné Sterk 就在 Museum History Journal 講述香港大會堂博物院的故事,那是香港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卻彷彿在公共記憶中完全消失。

1984 年的士騷亂 —— 六七暴動後,香港第一次大型暴力衝突

1960 年代香港局勢動盪,其中 1967 年的左派暴動就歷時足足大半年,造成 51 人死亡,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六七暴動被視為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港英政府一方面大力鎮壓左派勢力,一方面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香港較少激烈抗爭活動,其中一次,則為 1984 年由的士牌費加價引發的「的士騷亂」。

從舊報紙,認識香港尼泊爾人才:啹喀兵

施政報告提出要向尼泊爾「搶人才」,其實作為尼泊爾軍事人才的啹喀兵,對香港早就貢獻卓著。他們是冷戰期間駐港英軍的主力擔當,1967 年沙頭角槍戰後鎮守邊界,1970 年代堵截湧港偷渡潮,在香港的黃金時代維護疆界。究竟當年報章是如何報道他們的事蹟?內容又如何反映他們的身份轉變?

香港足球代表隊的第一次大型國際賽事:1954 年馬尼拉亞運會

10 月 1 日將會跟伊朗爭入四強的香港,是亞洲最早發展足球運動的地區之一,而亞運會對於港隊更有特殊意義。香港足球專家、社會家李峻嶸在「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便考究指,1954 年馬尼拉是香港足球代表隊「首次參加正式國際賽的舞台」。

Hong Kong Infosphere:戴卓爾夫人如何在香港前途談判前錯判中方立場

現時大量歷史學文獻重組 1982 年首腦會談,以及往後香港前途談判的細節。然而,由 1979 年雙方首次提出香港問題,到 1982 年的首腦會談,中間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英國如何研判香港形勢?英國如何建構對香港議題的立場?學界的認知仍然不多。約克大學歷史學博士生 Matthew Hurst 在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發表的文章,整合了大量英國國家檔案館和戴卓爾夫人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主要指出兩點。

香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際航空中心?

香港曾經是市民引以為傲的國際航空中心,擁有世界一級的機場和專業機組人員,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國泰航空是最具象徵意義的品牌。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副教授王迪安就在去年發表著作 Hong Kong Takes Flight,講述香港國際航空中心的地位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

【尚未完場之二】歐德禮夫人與香港百年時尚品牌「詩納菲兒」

由祁凱達與徐岱靈聯合執導的電影「尚未完場」,講述猶太商人歐德禮(Harry Odell)如何由戰時香港的戰俘,到後來成為香港第一代大娛樂家。電影也拍攝了香港歌手張敬軒大宅 Alberose,該物業曾經由珠寶世家 Albert Weill 家族持有,Albert Weill 把時尚品牌「詩納菲兒」(Sennet Frères)帶到香港,地位顯赫一時,而歐德禮夫人 Sophie Weill 正是他的長女。

【尚未完場之一】香港戰前猶太社群

由前港台編導徐岱靈與「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祁凱達執導的「尚未完場」,記錄了猶太裔大娛樂家歐德禮(Harry Odell)在香港的事跡。歐德禮的故事折射出香港華洋混雜的國際化一面,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在港猶太社群。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其中部分人早在 19 世紀下半葉就在此落地生根,與本地華人、歐洲白人、印度人、穆斯林一同為香港的繁榮作出巨大貢獻。

Hong Kong Infosphere:為何有香港仔水塘?因為金文泰堅持

香港島地方雖然細,但就有 3 個大水塘,究竟點解?固然,在英國租借新界前,香港島佔英屬香港全境面積之大半,所以香港最早的水塘 —— 薄扶林水塘,很自然地建於港島。可是,香港仔水塘是於 1920 年代末開始興建,當時新界早已成為英屬香港之一部分,用來建水塘的空間多的是,為何當時殖民地政府還要在小小的香港島,闢地興建新的水塘呢?

1927 年魯迅來上環演講,為何讓他討厭香港?

被毛澤東奉為「中國第一等聖人」的魯迅,生前曾經短暫來港演講,吸引大批年輕人慕名聽講。部分香港史敘事都喜歡提及此事,但其實魯迅對香港印象相當惡劣,有關香港的文章都是尖酸的負評,他更透露在港演講時遇到阻撓,講稿登報又疑遭審查。究竟誰要魯迅禁言,他又為何討厭香港?

回到起點:香港初代圖書館「維多利亞圖書館及閱讀室」

圖書館是散播知識,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場所,對社會至關重要。英國殖民者在 1840 年代到達香港,即使當時資源匱乏,生存狀況艱難,仍開始建立資訊傳播和儲藏的體系。香港早期圖書館學家 H. A. Rydings 曾經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刊」發表研究,指出香港早在 1848 年就有首座圖書館,名為「維多利亞圖書館及閱讀室」。

1900 年智利軍艦訪港記

19 世紀末,香港已經發展成東亞一個重要港口,吸引世界各地訪客。英國盟友的軍艦也會到香港停靠、補給,甚至作軍事交流。1900 年 11 月,香港就迎來南美稀客:智利海軍訓練快艦「巴克達諾將軍號」(General Baquedano),惜船上一名海軍候補少尉克魯格不幸在港病故。該次訪問被視為香港與智利友好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