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

|共12篇|

【香港文摘】築起無邊界的家 —— 訪寄養家庭盧氏夫婦

盧氏夫婦是全港 950 個寄養家庭的其中一分子,他們照顧過 6 名寄養兒童。2 人的教養方式令寄養兒童和子女能融洽相處,家庭和睦。盧氏夫婦不問回報地付出,在有限的居住期間,給予兒童無限的關愛,在製造家庭共同回憶的同時,也建立舒適、安樂的居住環境,並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來照顧和教導。

【香港文摘】沒有退休,只有轉行 —— 訪 DHL 香港創辦人鍾普洋

關於享受人生,鍾氏給出一個簡單又複雜的詞語:豐盛。看鍾普洋受訪時的樣子,大概便能參透其中:他總是興致勃勃地談論自己愛好的工作、親友的關係和人生的意義,並且把各個方面都經營得妥妥當當,就連他的興趣也一樣。

【瑪麗手記】稍歇的歡顏

COVID-19 肆虐香港至今,瑪麗醫院的急症室同工,以及感染控制組成員,都時刻謹守崗位,讓市民在疫症下仍能安心生活。幸而在這期間,從並肩作戰的同袍,到始終相挺的親友,甚至素未謀面的市民,所給予的關懷、支持和鼓勵,都令他們笑容常在,以謹慎而樂觀的態度,積極工作,勇敢抗疫。

【香港文摘】手造鞋工匠葉靜:屢敗屢戰堅守鞋業

他是葉靜,1970 年代來港,是香港絕無僅有的「鞋佬」。年屆 72,自言「打不死」的葉師傅從事鞋業近半個世紀,2012 年開始經營一人鞋業 PAPA SHOES,專為客人度身訂造手工皮鞋,客人可以來圖訂造,也可按自己喜好選鞋款,挑皮革、配顏色。話雖如此,葉師傅卻更重視幫助有腳患的人,希望他們跟普通人一樣能擁有一雙舒適而美觀的鞋子。針對腳患者需要,葉師傅會自行改裝鞋楦,以改良鞋款。

【香港文摘】退休後不如當選手? —— 訪業餘銀齡電競隊 Special Mission

不論是參加比賽,還是到校園分享,Special Mission 都滿受年輕一輩讚許,「佢哋讚我哋老人家都識咁多嘢!」得到年輕人的認同固然開心,但 Special Mission 關心的是如何進入年輕人的世界。她們認為,學生需要家長對學業以外的關心,更渴望父母換位思考。「如果我爸媽都好似你咁諗就好了」,如此酸溜溜的感受,是她們最常聽到的話。

【香港文摘】95 歲繼續創業:林亮的黃鴨仔養生術

你或許未聽過永和實業這家公司,但講到在浴缸、澡盤子裡載浮載沉的小黃鴨,你一定知道。永和實業創辦人、「小黃鴨之父」林亮(人稱「亮叔」)於 1924 年生,行將 95 歲,歷經過戰亂,堪稱活化石。自嘲「死做爛做」,竟在 90 歲時再度創業,誓要活化小黃鴨,將它轉型成為品牌生意。活到近百歲,依舊醉心於玩具生意,中氣十足,充滿異於常人的熱誠。

【香港文摘】銀模.無限:訪老正工作室

Dave 推門走進我們的辦公室,我無法第一時間聯想到他就是那個今天要來拍照和受訪的 73 歲模特兒。Dave 步履輕盈,沒有化妝,但臉上不太找到 70 歲應有的皺紋,身上的裝束平整素靜,講究細節,絲毫不見一丁點老氣。Dave 今天的拍擋是 Jean,Jean 沒有掩飾一頭濃密亮麗的白髮,說起話來則發現是個含蓄優雅的少婦。我想沒有人能夠把「老」字放在他們身上。

【香港文摘】「閒閒地」的藝術境界:訪書畫家區大為

在大病之後,區大為也沒有在創作上減產,只是稍為「閒啲」。就如他常常提及的一個篆刻作品:「閒閒地」(這次也有展出)一樣,他認為人要有所進步,必須要有空閒的時間。有空閒的時間讓自己的心也閒下來,才會有時間思考,要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條件不是勤力如牛。努力不懈的練習只適用於初學階段,當技藝已達到某一水平時,就不能太勤力,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的勤力,不會進步,要多想,想到新的方法時要嘗試,這才是能否成為藝術家的關鍵:「不要相信練習要『數十年如一日』這些說話,這些說話是好不負責任的,日日都在寫字的人不是藝術家。」

【香港文摘】心態勝於年齡 何德星從未言休

何德星,人稱何 Sir 或菇爹,是歌手何韻詩的父親。何 Sir 於 1970 年畢業於羅富國師範學院及中文大學校外課程平面設計課程後,同年任教拔萃男書院,一教就是 18 載。後來經歷移民與回流,來來回回數十年,何 Sir 仍樂此不疲,無論事業還是興趣皆作了不少新嘗試,可謂「周身刀」。即使嘗試過放下腳步休息,終究還是停不下來。問到保持身心年輕的竅訣,他再三強調「年齡不重要,最重要是心態」。

【香港文摘】晚年才開始夢想又怎樣:訪銀齡時裝設計師小蘭

不太懂得用科技、語帶一點鄉音、退休前是工廠工人,小蘭這一形象大概代表了香港為數不少的銀齡族。小蘭 1980 年從大陸移民過來,來了 38 年,壯年的青春默默灑了在這兒。來港前,小蘭在家鄉替人做衣服,最初用手縫,後來學懂用衣車,憑著天份與巧手,成為家鄉頗有名氣的裁縫:「我嗰時喺鄕下好出名㗎!好多人都搵我做衫,到現在他們仍穿著我以前替他們做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