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

|共28篇|

深海採礦,中國虎視眈眈

深海 3,500 至 6,000 米之內,蘊藏豐富的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礦物資源,動輒以數十億乾噸計算。隨著全球向綠色能源經濟轉型,許多國家及企業都希望從海底獲得更多鈷、鎳、銅、錳等關鍵礦物以生產電池。不過長期以來,國際規例一直禁止開發各國專屬經濟區以外的公海資源。如今國際正談判制定公海採礦守則,中國自然也希望加入深海採礦行列。

強國太空競賽,月球南極為何成兵家必爭之地?

月球南極被認為是月球上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印度月船 3 號月球探測器在 8 月底登陸,成功探測硫、鐵、鈣等多種物質,目標是尋得水冰的跡象,同時研究大氣並分析南極的組成;惟探測器目前已進入休眠狀態。而若在月球表面發現水冰,其價值將不可估量。

【*CUPodcast】ESG 傾呢啲:循環經濟是甚麼?

針對地球資源耗盡,歐盟多年前曾提出循環經濟行動方案,去年再擬定新的規例。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講解背後理念和更新範圍,以及企業如何用創新手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80 億大關:過度消費比人口過剩更令人憂慮?

據估計,在 11 月 15 日,全球人口突破 80 億大關,增長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亞洲部分地區,那些較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地球有限的天然資源倍感壓力。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人口過剩,過度消費同樣值得關注,甚至被視為解決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關鍵所在。

他們自願獻出私隱,擔當「智慧城市」白老鼠

以大數據管理的「智慧城市」,是不少人眼中私隱全無的惡托邦,但有 54 個家庭自願獻出個人數據,在釜山參與南韓首個「智慧城市」實驗。「紐約時報」採訪部分住戶,他們不但嚮往其中生活,還認為這是人類未來,宜盡早適應。

要得諾貝爾獎,先要離日赴美?

90 歲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日本在「獎排榜」繼續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新首相岸田文雄隨即發表賀詞,各大媒體亦爭相報道「日本人得獎」。但不少日人批評這全屬叨光,因為真鍋早就赴美留學及定居,甚至入籍美國。更有評論質疑,日本並非做研究的好地方,科學家若要有所成就,不出走不行。關於這一點,真鍋又是否認同?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偷雞稱霸?】中國南海人工島礁的隱患

中國上月初擊沉越南漁船,最近又派勘測船在馬來西亞水域活動,激怒東南亞鄰國。但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海事透明倡議」的主任 Greg Poling 認為,中國的威嚇行為從來不是新聞,新鮮的是東南亞鄰國的反應,他們已經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而應付不暇,而這場瘟疫中至少有一部分源於中國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