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樂場

|共9篇|

速食娛樂:經濟模式轉型與室內遊樂場的誕生

近日,有市民於屯門華都商場的美國冒險樂園分店玩「擲彩虹」遊戲時,懷疑代幣大於幸運彩虹圖案,而報警處理,令美國冒險樂園意外成為城中熱話。美國冒險樂園一類的室內遊樂場於 1970 年代誕生,在 1990 年大盛於全球,為很多人帶來珍貴的集體回憶。這與 90 年代,發達國家的經濟模式轉型有關。

【展覽】遊走於 60 至 80 年代遊樂場的虛實之間

每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對公共遊樂場有各種回憶。香港的遊樂場設計多年來都被指單調、缺乏特色,政府立法會秘書處 2017 年的報告也形容,本地遊樂場「設計千篇一律,不免單調乏味,難以吸引兒童玩樂」。近年部分公共遊樂場已加入不少共融遊樂設施,但大家可曾想過,其實早期的本地遊樂場設計曾經大膽創新,甚具特色?

長者遊樂場何以成為城市新景象?

經過遊樂場,除了滑梯、鞦韆等遊樂設施,現時還有一系列色彩繽紛,專屬大人的獨立器材,如太極推手、腳踏平台、扭腰踏步機等等。城市人口年齡老化,政府也積極改變遊樂場面貌,建造適合銀髮族活動筋骨的運動環境。城市面貌因而有了一番新風景,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此撰文分享,專屬老人的遊樂場。

波波池捲土重來的意義

每逢假日,不少家長都會帶小朋友到室內遊樂場「放電」。愈來愈多活動場所以波波池作招徠,近年在社交網站上,不難看見其蹤影。波波池色彩豐富之餘,兒童置身其中,不怕遇溺,不怕被撞倒,父母容易看管,完全符合家長對安全的要求,而這就是它當初出現的原因。

在芬蘭不能錯過的一片綠:教堂旁的小公園

香港立法會秘書處曾發表「香港的公共遊樂場」的研究報告,當中指出不少遊樂場「設計過於單調,場內的遊樂設施亦欠缺趣味及刺激性,難以吸引兒童玩樂。」芬蘭在 2018 年「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登上第一位,不少報道亦曾提及芬蘭教育著重孩子的玩樂時間,那裡的公共遊樂場又是怎樣的?

旋轉馬:由成人比賽轉成兒童玩意

今時今日,在遊樂場看到旋轉木馬,一排排燈膽耀眼明亮,木馬和各動物雕刻得精緻,圓形大木臺華麗而夢幻。這個大玩具,是從何來的呢?原來是跟旋轉木馬的法文來源 Carrousel 有關。來自阿拉伯人的馬球競技「打小仗(Little war)」,在 16 世紀左右傳入法國,被改成為騎兵表演盛事。卡羅索其中一個項目,是刺環錦標賽。有人為此設計裝置來練習。在地上立一根柱作中軸,上面搭上橫木,橫木一端有鐵練吊起鞦韆,另一端則有人或馬騾推這條橫木,令橫木旋轉,練習者就在鞦韆上刺環 —— 最初的「氹氹轉」,就這樣誕生了。

「健康正氣」的過山車 有山先定有車先?

15 世紀時,俄國興起新玩意,在雪地上以木建成高塔,再在塔頂搭上長長的斜板接地,斜板上有冰雪,人爬到塔頂上,乘禾稈墊沿斜板滑到地面來取樂,滑行的速度據說能達到時速 80 公里,當地人俗稱「山中飛」。到了 18 世紀,這種玩意在歐洲大受歡迎,許多遊樂園的老闆想辦法改建「山中飛」招攬客人。有遊樂場於 1804 年在「飛山」滑梯上安裝輪軌,後來這種輪軌更有筋斗迴環,就成為了過山車的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