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系統

|共31篇|

產科沙漠:美國女性生育之難

低生育率的影響之一,是令女性更難生育。美國愈來愈多醫院關閉「門可羅雀」的產科部門,以免人手不足下勉強營運而造成事故。更多老化或鄉郊地區變成所謂的「產科沙漠」,全縣沒有醫院、分娩中心及有接生經驗的醫生和助產士。這有可能導致嬰兒健康狀況惡化,孕產婦死亡率更達到數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國際案例】英國如何應對精神病人兇殺案?

6 月 2 日,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兇案,令香港各界痛心。據指疑犯有精神分裂症紀錄,令大眾更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全球多國近年都面臨嚴重精神健康危機,在 1993 至 2022 年間,英國有 2,140 宗由精神病患者造成的致命案件;而 2005 至 2015 年間英國被判謀殺罪的人中,有 11% 是精神病患者,其中大多數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症。該國的處理手法能為香港提供甚麼線索?

夏海安:唔病唔知 —— 加拿大醫療系統好壞(藥物篇)

低收入家庭在食物和藥物之間,不少人就會選擇買少點藥,或者不按時服藥,不難想像這容易墮入惡性循環:身體差,工作能力下降,收入下降,然後缺錢買藥,健康無法改善。加拿大看病後要付的藥費太「重皮」,對窮人是非常大的負擔。

後疫情時代護士成稀缺資源,窮富國掀另類爭奪戰(下)

儘管專業人力輸出能為窮國帶來外匯收入,進一步提昇經濟,但醫護人員畢竟不能以純商業考量,大量外流會引發道德疑慮。從已經缺少人力的國家挖角,要如何確保沒有剝奪他們的寶貴資源?尤其非洲狀況更複雜,每千人可能只有 0.1 名護士,遠低於全球平均的 4 人。

高達之死的背後:安樂死合法化的浪潮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著名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 9 月 13 日與世長辭,享年 91 歲。高達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自我了結,再次激發人們對安樂死議題的關注。而在香港,時不時也有聲音爭取安樂死合法化。根據外媒報道,法國、烏拉圭和蘇格蘭正展開有關討論,可能開展一股把安樂死合法化的全球浪潮。

能醫不自醫:加拿大急症室服務「垂危」

移民潮之下,加拿大這個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吸引不少人到當地開展第二人生。但那套為人稱羨的全民公費醫療保健系統,卻在最近數月陷入危機。各地醫院的急症室由於人手不足,被迫暫時關閉、縮短時間甚至停止服務。對於規模較小的醫院,這種情況已經司空見慣,如今卻連多倫多等大城市,也無法倖免。

醫生執業風波:重溫當年英國海外醫生爭議

香港傳媒報道,醫管局正計劃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以紓緩本地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消息指,伊利沙伯醫院將會是首間試點醫院,今年內引入最多 10 名醫生來港。過去政府一直希望引入海外受訓醫生,並在去年修例容許指定院校畢業生免試註冊。英國是海外醫生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過去就曾爆出因溝通失誤引致醫療事故的爭議,後來便提高了執業門檻。

AI 轉身變:生產鏈技術如何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每套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皆由成千上萬的拼圖組裝而成,從檢測到會診,中間經歷無數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做好管理。對於一些資源緊拙但疫病為患的政府而言,要維持醫療系統是特別艱鉅的任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在跨國機構協助下,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用人工智能支援的生產鏈管理程式,決定新診所選址、分配人手和裝備,令人民更容易得到醫療服務。

英國醫學期刊:「超額死亡」才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

截至 2022 年 2 月 22 日,香港累計超過 6 萬宗 COVID-19 陽性檢測個案,總死亡數字為 336 宗,單日本地確診個案亦高達 6,211 宗。基本上自 2020 年初疫情爆發至今,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上述的個案匯報,但甚少提出質疑。今年 2 月,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發表編輯評論,指「超額死亡」(excess death)才該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比起死亡和確診數字更精確有用。

英國如何把握政治難民潮,壯大自身醫療體系

全球獨裁化,多國人民因為政治亂局而被迫出走。2021 年 2月,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解散民選政府後大舉抓捕異見者,全國各地兵連禍結,至今亂局依然未平。緬甸變天,促成一大班知識分子逃難,當中包括不少醫護精英。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報道,英國收容了一大批緬甸醫生,他們很快投入國民保健署旗下的崗位工作,服務當地居民。

應對大型災難之入門:醫院分流制度

面對 COVID-19 個案急升,香港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政府未有為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提供清晰指引,令到很多心急的市民湧到醫院,進一步加重醫護負擔。要應對大型公共衛生危機,其中一道基本防線是醫院分流制度。醫學期刊 Acute Medicine & Surgery 就曾刊登文章,解說醫院分流制度的原意和演變。

【聽天由命】塔利班治下,阿富汗的荒謬醫療

塔利班重掌阿富汗,帶回了嚴刑律法,也造成全國財困。醫護無薪水、醫院無資源,惟衝突及疫情持續,前線人員即使要無償工作,亦不願袖手旁觀。但他們有心,偏院方無意 —— 管理者非科班出身,只顧效忠頭目,謹奉教條行事。於是全院上下的當務之急,不是救人治病,而是建清真寺。

【用「誘因」鼓勵市民?】俄羅斯人就是不想打本土疫苗

香港接連出現注射科興疫苗後死亡及嚴重併發症個案,市民對疫苗安全性信心大減,更出現「退針潮」,而目前 16 歲以上人口接種率只有 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希望提供誘因鼓勵巿民接種疫苗。事實上,俄羅斯也曾向民眾提供注射本土疫苗的誘因,包括開放全民接種,並在百貨公司等地方設有免登記注射點,接受完注射更可得到朱古力雪條作獎勵,但當地的接種率仍是處於低水平。

挪威式治療:用藥以外,精神病患尚有其他選擇?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發現,借助強效藥物能夠阻止妄想及幻覺,從而如常生活。可是,約有兩成病人會有不良反應,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極度疲乏、體重減輕、膽固醇增加及糖尿病。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長年為強迫治療困擾的挪威,如今透過其國營醫療系統,向病患提供無藥療法的選擇,但成效又是否理想,甚至值得外國借鏡?

醫療體系崩潰關鍵:市場失靈?

2 月 4 日,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有意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以應付公營機構醫生短缺問題。申請人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在認可醫學院畢業,據指認可名單共有 100 多間學府,包括多間中國大學。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就憂慮,非本地培訓醫生質素參差。究竟香港是否缺乏人才?要理解香港醫療體系問題,或要從一個經濟學概念入手:市場失靈。

另一個抗疫戰場 —— 醫院洗衣工場

武漢肺炎對全球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荷,日以繼夜與疫症搏鬥的卻不只有前線醫護。以法國為例,現時平均每日新增逾 20,000 宗感染個案,醫院的洗衣場亦成為抗疫戰場。工人每天「全副武裝」,洗滌及烘乾數量驚人的髒衣和床具,危險而繁重的工作為他們帶來莫大壓力,外界卻對這些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