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不同色彩及圖案的布料,創作獨特、富動感而精緻細膩的「畫作」?「布的幻想 —— 劉棟纖維藝術展」將讓你對纖維藝術有更多想像。
藝術
|共404篇|
Moyashi:邏輯建構中 —— 艾未未作品展
為何藝術展會在一個關於設計的空間中舉行?原來這與展覽的主題有關。是次展覽中,展品基本上有兩種:別種物料造出尋常之物,以及尋常之物以別種形式展現。
床上腐爛:維多利亞時代的「攤屍」藝術
廣東話有「攤屍」一詞,形容賴在床或梳化放空的頹狀。TikTok 及 Instagram 上最近亦流行「床上腐爛」,聲稱窩在床上看電視、吃零食,不理世事,可以讓身心靈得到最佳休息。英國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創意寫作及 19 世紀文學講師 Alice Vernon 撰文指,早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已將之視為藝術。
書店們:不一樣的藝術家
近日,一代大畫家黃永玉逝世,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侄,都來自湘西少數民族鄉村。作為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除了國畫外,他的木刻版畫既吸收西方及蘇聯現代風格,又充滿濃郁的農村風情,並以少數民族為題材,例如早年成名的畫集「阿詩瑪」。黃永玉作品及其人,都作風大膽、率性坦誠,文革時曾因畫睜一眼閉一眼的貓頭鷹而被列為「黑畫」,早前為中國郵局設計藍色兔子作為癸卯年特種郵票畫稿,也被網民責難為「妖裡妖氣」。這次我們懷念這位藝術大師,以下節錄 3 本有關「不一樣的藝術家」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做鴨
十年前巨鴨首度訪港,近日再次來訪,多少給香港人帶來一點驚喜。巨鴨由荷蘭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創作,初訪時群情洶湧。這次巨鴨偕同伴雙雙暢遊維多利亞港,自 6 月 10 日開始停駐在維港海面,供市民參觀。大家對巨鴨褒貶不一,但對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來說,其實已達到其目的﹕讓觀賞者的自我在大作品前消失,從而重獲自由。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做鴨」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展覽】「物池」:一趟整理與淨化空間、心靈之旅
2021 年之秋,藝術團隊巧遇一個堆滿雜物的家,屋主本要把空間收拾、清空,最後同意他們拾取當中將被丟掉之物用於創作。如今這個「一個由積物而生的創作計劃」——「物池」,由 5 位擅長不同創作媒介的藝術家參與,並由小東策展,正式展示於公眾,讓大家思考「囤積」與自己的關係,來一趟整理與淨化空間、心靈探索之旅。
【展覽】Joan Miró 作品回顧展 ——「米羅的詩想日常」
香港藝術館與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聯合籌辦「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在港首次展出由基金會借出 94 件米羅的創作,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及影像資料。此外,其中 11 件作品更是基金會首次外借,逾 8 成展品亦是首次登陸亞洲;「煙火」便是米羅 80 歲時的畫作,亦是基金會極少外借的作品之一,不妨把握最後機會,近距離一睹極具童趣及多變的創作。
【展覽】「FACE ID」與「BOUNTIFUL」:藝術家對身份及生活的各種演繹
現在 AI 也可以生成多個圖像,甚至是可輕易製作出一個虛擬分身,再者各種社交媒體充滿著眾人的自拍照,留下倩影,這樣的情況下,各人的照片與創作會漸漸變得類同嗎?JPS 畫廊舉辦聯展「FACE ID」,邀請 8 位當代藝術家,以跨越傳統和前衛的創作手法,為肖像畫賦予新時代的演繹方式。距離不遠的 Quiet Gallery 亦邀請了 16 位藝術家以「BOUNTIFUL」為題,發掘生活中各種豐富的色彩。
【展覽】Patricia Piccinini 個展「希望」:超現實風格雕塑探討人與世界的依存、關係的各種構想
這次大館再次帶來奇異想像下創作的一場視覺盛宴,邀來澳洲著名藝術家 Patricia Piccinini 作香港首個個展 ——「希望」,展出超過 60 件超現實風格的雕塑、攝影、畫作和影像作品。她關切倫理議題、「生命」的元素以及人類對社會的態度和責任。這次展覽探討人類與各種事物的關係,尤其是社會發展及科學所帶來的影響而引起的希望和恐懼,但同時亦希望透過作品傳達愛、關心、共情和相互依存的重要訊息。
曾詩敏:訪澳洲的藝術風貌 —— 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
在墨爾本,除了體育之外,感受到城市和維多利亞州活力一面的,也包括他們的藝術風貌。這次的旅程有好幾個重頭戲,例如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 F1 澳洲站、市中心搭熱氣球等,還有到訪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NGV),適逢當時有兩個特別的展覽,我們可以欣賞。
【展覽】凝著時間的流動 —— 張滙希首個樹脂畫作展「入畫:風、柔軟和速度」
藝術家張滙希(Rolland Cheung)首個個展 ——「入畫:風、柔軟和速度」,以樹脂作為創作媒介,以時間為主題,讓觀眾探索及反思自己與時間的關係。
【Soul Monday】千里送古琴
一年多前阿富汗改朝換代,由塔利班重新掌權,再對文化藝術趕盡殺絕,Ali Esmahilzada 這位知名小提琴家只能拋下一切隻身逃亡,輾轉抵達美國洛杉磯。他幸保一命但生活艱難,沒有家人和樂器作伴,更覺孤苦失落。誰知人與人的聯繫,竟讓一把百年古琴跨越千里,從陌生的紐約客送到 Esmahilzada 手上,把音樂帶回他的生命。
Moyashi:被 AI 吃掉的香蕉
相比吃掉香蕉的行為,許多人無法理解那根香蕉憑甚麼賣 12 萬美元,更多人是無法理解為甚麼把香蕉往牆上貼就是藝術品,到底甚麼是藝術?
朱銘留給香港的「太極」與「人間」
台灣雕塑家朱銘日前於家中辭世,享年 85 歲。這位雕塑家與香港淵源甚深,其風格強烈的作品遍佈香港金融、藝術中心及大學。除了作品屹立在港多年,其藝術事業發展也與香港不無關係。
書店們:藝術長存,人生短暫。
坂本龍一逝世,很多樂迷深深緬懷他的一生、他的作品,甚至借用他引用過的西方諺語「藝術長存,人生短暫。」(Ars longa, Vita brevis.)談這位藝術家對創作和人生的態度。這次我們就以「藝術長存,人生短暫。」為題,介紹相關好書。
黃宣游:招牌之「氣」—— 香港招牌碑林
過去 10 年,招牌相繼落下帷幕,奇觀早已苟延殘喘,命不久矣。以往不少電影取景於香港,早期為了那種 70 年代前雙語融合的東方美感,後期則追求 80 年代後一種獨一無二 Cyberpunk。當奇觀不復存在,有製作單位斥巨資覓地嘗試重現風光,其他則利用 CG 配合資料蒐集複製場景。不管是哪種方式,往往都不得要領,問題總是出現在招牌字體之上;筆者將之歸咎於兩個主要原因。
【展覽】姚玉意水墨個展「游.色.白」
時至今日,本地畫家於水墨創作中可有怎樣的變化及創意?近日於 Yrellag Gallery 舉辦的姚玉意水墨個展 ——「游.色.白」,嘗試以書法線條和濃淡、豐富的色彩與留白,捕捉人體的韻味,展現出不一樣的張力及形成其獨有的藝術語言。
【專訪】五問哈薩克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找到你的熱情,讓你不再懼怕星期一
哈薩克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Darezhan Omirbayev)憑著「古來詩人皆寂寞」(The Poet,2021)於國際影展獲得多個獎項,是次來港出席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就從其詩意綿綿的作品說起,向香港人展示各種對電影藝術的方向、反思、承先啟後,又如何處理藝術、數理科學、政治的關係?
【展覽】利志達個人作品展「大道其中」—— 紙上漫步 40 年
香港著名漫畫家利志達,以強烈且辨識度高的細膩筆法及懾人構圖著稱,別具一格,更有「香港獨立漫畫之父」及「香港大友克洋」的美譽。此次利志達個人作品展 ——「大道其中」,展示 40 年來他所珍藏的多幅漫畫彩稿及黑白原稿,機會實屬難得,親身及近距離觀看,才可感受其線條及色彩帶來的力量與震撼。
Edward Hopper 的紐約,究竟是怎麼的?
這段書信連同 Hopper 抵制該開發計劃的其他信件,早前就於曼克頓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Edward Hopper 的紐約」展覽中展出。一直以來,他從不吝嗇表達個人的藝術觀點,卻甚少以知識分子立場批判社會。今次人們或能透過最直白的書信,更深刻領會其作品之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