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科技進步,人類進入太空探索時代。但是,當官方機構 NASA、私人企業 SpaceX、Mars One 對移居火星作準備之際,我們仍未確切思考過:若果人類在太空遭遇不測而死亡,究竟應該怎樣處理死者的遺體?在這問題上,外媒 Popular Science 及著名太空人 Chris Hadfield 均有探討。
太空人
|共25篇|
火星時代來臨:NASA 新海報
不想再打一份牛工,甚至厭倦了塵世?21 世紀的人有福了:不必選擇出家,可以移民火星。美國太空總署(NASA)推出一系列宣傳海報,招募「火星移民」,火星之旅預計將在 10 年之後正式開始。這一系列海報的主題,不再只是探索,也包括居留的可能。
江皓昕:「太空先鋒」——智能手機出現前,還懂得仰望星空的美好年華
The Right Stuff 讓人懷緬到俱往矣的 Space Age,美俄之間的太空競賽,把全球的焦點抓緊在那一小撮飛往宇宙的冒險家身上,The Beatles 唱著 Across the Universe、David Bowie 唱著 Space Oddity、就連香港的 Teddy Robbin 也唱著「天外人」。那一個年代,人類都把所有精力和讚嘆都用來仰望那片星空,明白人類的一切煩惱是有多麼多麼的渺小,比沙漠中的一粒沙還不如。那是何等美妙的花樣年華。
太空人生病了怎麼辦?
美國太空總署位於德州侯斯頓的控制中心全年無休,每天 24 小時輪班,其中設有「太空軍醫」(Flight Surgeon)一職,負責國際太空站中美國太空人的健康狀況,必要時也負責俄羅斯太空人的健康。但是太空軍醫並不隨行,而是通過電腦屏幕為太空人看病。折衷的辦法是訓練太空人掌握醫療知識和技能,在太空人團隊中設立醫療官(Crew Medical Officer)一職。
國際太空站內 你問我答
太空人 Scott Kelly 自在國際太空站逗留超過 300日,近日他在討論區作即時問答活動,來個太空—地球零時差互動。網民的問題天馬行空,Kelly 的答案亦叫人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