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

|共40篇|

唐明:BLM 是怎樣的一潭政治渾水?

公民權受到保障,民意的冤屈和不平,都可以訴諸正當途徑,譬如示威,譬如司法,譬如選舉和政治改革,幾百年下來,民意已有充分的代表,政府權力有非常充分的監督,香港有嗎?香港有六成人給林鄭評 0 分,但她也不會下台,這樣的事情,會在英國、美國發生嗎?

【也是命】非洲人在中國,受到平等待遇了嗎?

美國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黑人男子 George Floyd 遭警察壓頸制服期間死亡,至今演變成全國反警暴及種族歧視示威浪潮。中國「環球時報」如獲至寶,以「George Floyd 謀殺案暴露美國腐朽的種族主義」為題報道事件。然而,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近日的報道指,中國多年來針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問題,亦不容忽視。

致在華非洲人:息事寧人才是常識吧

本月,在中國廣州生活的非洲黑人聲稱受中國人歧視,在民間層面,遭房東趕走、酒店餐廳拒絕接待;到被警察監視、驅趕甚至沒收護照。同月 10 日,尼日利亞眾議院議長 Femi Gbajabiamila 就事件召見中國駐當地大使周平劍,讓人以為非洲領袖們為一眾僑民挺身而出。但非政府組織 Appreciate Africa Network 創辦人 Samantha Sibanda 坦言,對非洲領袖們其後退縮感到失望。

南非種族隔離時代:抵制行動打破「白色經濟圈」

自 1948 年「種族隔離法」生效,南非黑人遭受的制度歧視壓迫不斷。1983 年白人政府「讓步」,籌組三院制議會,被同年成立的南非民主統一戰線(UDF)批評是白人政府分而治之的扭曲讓步。1985 年,UDF 協調以杯葛方式,抵制白人以及跟種族隔離政權合作的黑人所擁有的商店,要求讓南非黑人享有完全公民權。

罪惡之都:小孩在槍口下的生活方式

自今年 4 月起,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St. Louis)連續發生 13 宗槍殺案,受害者全是黑人小孩,年齡介乎 2 至 16 歲。槍火陰霾不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導致人心惶惶、驚恐不斷。夏天過去了,區內小孩被迫「成長」,他們的生活方式到底如何改變?英國「衛報」為此作出專訪報道。

黑人女性不愛游泳,與泳帽設計有關?

曾經,就游泳池的使用權,在 60 年代的美國社會引發了種族歧視的爭議。時至今日,在平權風氣之下,卻可能仍有其他限制,令黑人並不特別喜歡游水。據 2017 年美國游泳基金會的調查報告,有 64% 成年黑人表示,他們並不懂得游水或泳術欠佳,導致普遍黑人都較為沒有興趣習泳的因素,或包括了在成長環境缺乏學習池、負擔不起游泳課程費用,另外,還有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因素:傳統泳帽的設計並不適合黑人女性髮型。

鄭立:我不是黑奴 —— 優待與遷就,才是最大的歧視

在當年的美國,白人並不是完全察覺不到種族的問題,他們會刻意安排種族平衡,在電影裡讓黑人當好人角色,刻意強調不同種族之間的溫情,充滿大愛,包容他們。聽起來這沒甚麼不妥對吧?可是在 Baldwin 眼中,相反,這才是最不妥的。賣弄溫情和大愛,雖然是善意,卻是源自覺得黑人是弱勢者,覺得對他們有罪疚感,這些溫情和大愛的背後其實是贖罪行為,表面看似對黑人好,但真正的目標卻是為了自己良心好過。

江皓昕:「訪‧嚇」—— 一滴、兩滴、三滴,你被催眠了

近期芸芸外語片中,「訪‧嚇」是一部奇葩。奇在它是美國著名喜劇演員 Jordan Peele 首部自編自導電影;奇在它僅以 400 多萬美元的成本,鋸了兩億幾票房回來;奇在國外影評對電影讚不絕口,說它是一部出色的商業片之外,充份暴露出在奧巴馬當了兩屆總統後,現代美國社會中仍然存在甚至加劇了的後種族主義。

紅眼:不能撕走的一張貼紙

肉酸,貪新鮮,好學唔學,確實是不少人對於「戴棒球帽不撕走張貼紙」的觀感。首先,如果你覺得棒球帽帽舌上那張鐳射尺寸貼紙是「作為點綴的 Design 元素」所以不撕走,敬請自摑三巴,這是商場舖頭仔吹水唔抹嘴之言。那張鐳射尺寸貼紙的用途,實則不會多過手機機背那張貼紙,或者無印良品那些文具上的標貼。不撕走那張機背貼紙,很有可能是怕刮花手機(雖然明明可以用手機保護殻),但至於撕不撕走棒球帽上那張鐳射尺寸貼紙,這十年來的爭論可能比起棒球帽應該正戴還是反戴更見激烈。

他偶然光臨奧斯卡,卻落得被傳媒批鬥

Gary 是誰?Gary 是個幸運兒,也是個不幸的人。你可能不認識他,又可能見過他。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主持人 Jimmy Kimmel 為到訪荷里活、坐上觀光巴士的遊客準備了前所未有的驚喜禮物:騙稱遊客將觀賞展覽,其實是誘他們誤入頒獎典禮會場,讓他們一瞥當今頂級影星風釆。在這批遊客中,就有來自芝加哥的 Gary,適逢與未婚妻 Vines 一同旅遊。他可與最佳男配角 Mahershala 等明星接觸兼自拍,實是羨煞旁人的幸運兒——然而,此幸運也是他淪為傳媒焦點和詆毀報道的主角之不幸開端。

江皓昕:「月亮喜歡藍」——如果何寶榮和黎耀輝是黑人

香港終於有一個漂亮的外語片譯名。月亮喜歡藍,意境溫暖而深沉,取自原著舞台劇「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以至電影版中的一句對白:在月色照耀下,黑人看起來也帶點幽藍。這一個「藍」還吃了同音字「男」,點出這是一部同性電影。

現實中的「NASA 無名英雌」

「NASA 無名英雌」近日在港上映,未像「星聲夢裡人」般大獲好評,但在美國,它已掀起免費放映風潮,在美國演員工會獎中成大贏家之一。電影設於 1960 年代,冷戰白熱化,美蘇轉陣太空競賽,然而在 NASA 太空人獲盡鎂光燈時,背後為升空做好準備的黑人女性卻被歷史遺忘 —— 50 年後,「NASA 無名英雌」不卑不亢的把黑人女性的貢獻記下,究竟她們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改變世界的暗殺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卡洛夫(Andrey Karlov)遭伊斯蘭極端分子刺殺,現場相片及行刺者呼喊「勿忘阿勒頗」的影片廣傳網絡,舉世震驚,有人擔心此事會與一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一樣,引發大型戰爭。雖然土耳其與俄羅斯一致強調事件無損土俄關係,但是一日敍利亞戰爭尚未完結、恐怖主義依然蔓延,事件的影響還是難以定奪。下列 3 場史上重大的刺殺,則改變了世界的走向。

美劇 Luke Cage 的政治意涵

Marvel 近年大展拳腳,雙線發展,一邊拍大銀幕製作,以超級英雄為電影主題,說的通常是「大事件」,人類滅亡危機,另一邊拍電影劇,著焦街頭英雄,關乎於小城大巷中的邪惡,以及英雄如何實踐正義,相對貼地。Netflix 近日推出的新劇 Luke Cage 就是後者,劇集不只充份展現了美國哈林區的黑人文化,更有回應現實的政治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