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

|共58篇|

當窮人機不離手,富人卻在遠離屏幕

曾幾何時,iPhone 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好比精英階層的標誌。但現在大嬸老伯都成「低頭族」,終日發微信追劇集玩遊戲,外型再潮的 IT 產品也開始降格。「紐約時報」科技及網絡文化版記者 Nellie Bowles 更加形容,真人互動反成奢侈品,逃離屏幕才是身份象徵。這是純粹的物極必反,抑或反映了甚麼現象?

文學遊囈:「燒失樂園」—— Barn Burning,納屋を焼く,버닝

村上春樹向來有擴寫短篇成長篇的習慣,就「納屋を焼く」(燒掉柴房)一篇卻表明「故事太冷」,無法加筆。導演李滄東似乎抱有同感,改編作「버닝」(燒失樂園)於是激化原著的潛在衝突,再借用福克納短篇 Barn Burning 的元素,將小說升溫成兩個半鐘的電影。

今天還有「中產」嗎?只剩下「中等收入」的年代

今天還有「中產」嗎?曾幾何時,中產被視為一項人生成就、社會身份。但在今日的經濟氣候和企業文化中,中產可能已是一個逝去的概念。取而代之,今日社會上可能大部分可能只是「中等收入」人士,面對著工作崗位的不穩定、乏味、無晉升機會,但仍需要供養家庭和下一代沉重開支的負債者。

一公斤有多重?計量制度背後的階級鬥爭

一公斤實際上有多重?我們今日可能都依賴著可靠的電子儀器,無意深究或計較。然而,在重量和長度等公約單位得到準確定義之前,浮動的計量標準其實經常被當權者和執法機關操縱,並藉此巧取豪奪,剝削農民的收穫及偷取土地。追溯計量制度的發展歷史,一公斤的背後,實際上是一場漫長而激烈的階級鬥爭。

人工智能如何撼動全球秩序?

知名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剛出版新書「21 世紀的 21 堂課」為全球危機把脈斷症,雖然當前的反自由主義浪潮成因複雜,但他推測這股浪潮只會愈加洶猛,關鍵在於我們繼承的全球自由主義體系,都是建基於 20 世紀工業文明,面對人工智能(AI)、資訊和生物科技革命,舊有體系將無力招架。

「金主」階段崛起,北韓轉營關鍵?

自 6 月底以來,金正恩頻頻參觀國內工廠農場,而非過去的軍隊、武器實驗場。其舉動被解讀為,在制裁壓力下發出信息,以行動表示實現經濟繁榮的願望,說服美國放寬制裁,並向國民展示關注國家經濟復甦。不過,市場經濟的發展,早在這個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國家萌芽。部分人更因而「先富起來」,成為現時北韓經濟復甦的關鍵之一。

唐明:反革命是些甚麼人?

「反革命」在乎普遍利益,未必是因為他們高尚智慧,可能是他們害怕遲早有一天自己的利益也會遭到損害,宋朝的范仲淹,對於當時君臣共治的均衡局面,也說過「何欲輕壞之?…… 他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手滑」應該是反革命最重視的關鍵,給所有人活路,就是給自己活路。

一杯古巴雪糕,一條貧窮和富裕之間的鴻溝

作為現今少數的共產政權國家,古巴一直隱藏著它的傾斜狀態,尤其撼動社會主義體制的貧富階級差距,素來不被政府談及。不過,在當地買一杯雪糕,已能窺見社會主義是如何在破滅之後暗渡陳倉到資本主義。在很多人眼中只是炎夏消暑的冰涼食品,但在古巴,它是一條貧窮和富裕之間的鴻溝。

「Patrick Melrose」—— 看甘巴貝治的沉淪,看英國貴族的衰落

喜愛「新福爾摩斯(Sherlock)」的觀眾,大多欣賞影星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的出色演技。他不但表現了福爾摩斯的過人機智,更立體塑造了有人性陰暗的神探:自以為是、不善交際、時而濫藥、情感波動強烈。在近月完結的英劇「梅爾羅斯(Patrick Melrose)」中,甘巴貝治飾演半生遭毒癮酒癮纏擾的花花公子,再進一步詮釋何謂「墮落」,從而帶出英國貴族的沉淪敗壞。

H:最能區分種族優劣的字母?

迷倒全球萬千女性的奢侈品牌 Hermes,到底如何發音才是正確呢?對國際時尚和法文稍有認知的人應該都知道,它的第一個字母 H 是不發音的 —— 連 H 這個字母的發音,其實都應該讀作「aitch」而不是「haitch」。但原因何在?專家質疑,這是一套精英主義下的語言霸權。社會上較具影響力的人和種族,能自訂哪一種是獲得認可的發音標準,藉此便將地球人分成兩種生物,優等的「aitch」和次等的「haitch」。

誰是部落民?

部落民解放由戰後直到今天,已經進行了超過半世紀。如果由 1922 年的「水平社宣言」開始算起,日本近代的人權運動開幕,甚至快達到一個世紀的光陰。然而部落民的平權運動到已進入瓶頸,舊有的平權思維漸漸跟不上社會轉變,需要解放的對象亦在政治與歷史的旋渦中愈來愈難識別。

唐明:自宮也是向上流動途徑

特區高官呼籲歷史教育要清晰,不知他們的「清晰」的定義是甚麼,「高清」看中國歷史簡直黑暗殘酷出乎想像,甚麼「爬滿蚤子的華美的袍」,看真一點,爬滿蛆蟲還差不多。除了種種令人頭皮發麻的虐待狂細節,有時是畸形心理更令人毛骨悚然,譬如「自宮」這回事。「自宮」不是自己動手,而是指自願,自宮的現象極為常見,尤其是在宦官得勢的王朝更為普遍,目的當然是為了接近王權,所謂「自宮以適君」:自宮的人有已婚生子的,有父子相繼,有兄弟聯檔,甚至有人將自己的子孫都送去閹割,無非是為了求財。

賤民抗爭手段:轉信佛教

佛教雖然源於印度,但在印度早已經式微,不過近年卻出現一股復興之勢,幾乎每日都有數百名印度教徒集體皈依佛教,原因卻遠不是出於心靈需要,反而是出於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及社會抗爭,而近年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高漲,更成為這場抗爭運動的催化劑。

虛報素食人數,到底有何著數?

以往曾有「非正式」估算,聲稱超過 3 分之 1 的印度人都吃素。印度 3 個大型官方調查亦指,相信約有 23% 至 37% 的印度人是素食分子。但人類學家 Balmurli Natrajan 與經濟學家 Suraj Jacob 的最新研究直指,印度並非素食者為主的國家。他們表示,其實只有 20% 的印度人是素食者,但很多調查基於「文化及政治壓力」,誇大食素者的數目,而漏報吃肉 —— 尤其是牛肉 —— 的人數。

這國家的人分六等,為何他們想做下等人?

假如你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問當地人:「你是哪一層(estrato)?」第 6 層(Estrato 6),嗯,他應該屬於上流社會;第 4 層?那他的生活應該屬於中產或小康;第 1 層,他差不多可肯定是個窮人。位於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社會按經濟地位分作 6 個階層,是明明確確的公民身份。

在哥倫比亞,靠「矯牙」向上爬

所謂「講嘢最緊要有牙力」,在哥倫比亞有一口靚牙,真的很重要。不少人在年幼時會做俗稱箍牙的牙齒矯正手術,對於他們是痛苦的時期,除了不便以外,還有是戴著牙箍(矯正器)實在是不好看。可是,英國自由記者 Amalia Illgner 在文化雜誌「經濟學人 1843」說道:「不同於我 14 歲的時候,這些哥倫比亞人似乎對於矯正器感到十分自豪。」

從「大佛普拉斯」看窮人革命

窮人有無可能翻身?—— 是電影「大佛普拉斯」的核心問題。戲裡菜埔和肚財是悲劇,戲外導演同樣悲觀,直指低下階層「無法翻轉」,階級流動停滯之下,「社會公平正義…… 是件很遙遠的事。」如果說革命是為實踐社會公平正義,弱勢階層本身卻缺乏興趣,是否足以等同告別革命?借鑑已故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篇近月首度刊行、探討革命概念的課堂講稿或可帶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