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英國首相約翰遜封鎖國家,呼籲民眾嚴守社交距離的倫敦帝國學院教授、流行病學家 Neil Ferguson,卻邀請情人探訪自己,最終要辭去政府科學顧問一職。何以最了解疫情、有份制訂抗疫措施的頂尖學者,卻會違反相關規定?
認知偏見
|共5篇|
太多的事後孔明,太少的認清自己
「後見之明偏誤」不僅常見於政治預測,在商業決策,以至生活上亦十分常見,屬認知偏誤的一種。
愈討論愈堅持己見的時代,如何討論才有意義?
既然人類有能力理性思考,為何我們會經常做錯決定?甚至在事實面前,也要堅持無理的觀點?在與別人爭論時,我們經常能察覺對方的偏見,覺得自己相對中立。然而,人類其實就是無法做到毫無偏見。英國一個互動劇場告訴你,討論才可以得出最好的決策。
偏見剋星:好奇
心理學早就證實教育及智力並不能阻止政治形塑你的世界觀,構成不顧事實的堅實信念,甚至是信仰。而值得慶幸的是,人類原來能夠依賴於一種不太受重視的特質來避免偏見,接近事實——該特質名為「好奇」。
如何才辨出真理?
柏拉圖曾提出一組對揚的概念,叫 「俗見」( doxa )/ 「真知」( episteme ),用意批評當時古希臘詭辯家所提出「有說服力的言論就是真理」這否認世上有客觀真理的說法。故勿論此處討論的脈絡不同,在這一個意見泛濫的時代,這組公元前的概念區分卻依然意味深遠。
為了讓我們能有效從雜多的意見中分辨出「真知」, Drazen Prelec 便活用了 「後設知識」( metaknowledge ) 這概念設計出一個新方案。以後,若果我們再窘於缺乏信息分析一個人所說的到底是俗見還是真知,我們可以驗證那個人對自己提出的意見有沒有充分的後設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