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共98篇|

大企業求才若渴,高學歷不再重要?

只有高中學歷,就無緣高薪厚職?這個概念正於美國改變。有分析指,11 月份全美至少需要大學畢業的職位佔 41%,低於 2019 年初的 46%。Google、IBM 及達美航空均降低部分職位的學歷門檻,著重經驗及技能而非大學學位,一些州政府工作也廢除這類要求。各大企業甘願「放下身段」,全因疫後請人艱難。

以獎學金之名:日本青年的學債噩夢

現時近半數日本大學生利用的「獎學金」制度,並非對優材生作出的無償援助,而是等同港人俗稱 Grant Loan 的「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借錢來讀書,工作才還款。但學費和稅率加了又加,收入水平卻未見增長,令愈來愈多大學生貸款,亦愈來愈多畢業生負債。為求早日「歸零」,省吃儉用乃是必然,結婚生子也不用想。教育改變命運,只是不知更好抑或更壞。

疫情與經濟危機:高等教育泡沫爆破

香港高等教育產業過去不斷膨脹,多間學府升格為大學。然而,在少子化和移民潮雙重夾擊之下,今屆文憑試考生數字再創新低,在 41,196 名日校考生當中,有 17,269 名學生考獲「3322+2」的最低門檻成績,數字遠低於專上院校的 2.3 萬個學士學額。在美國和英國等眾多發達國家,近年均面臨高等教育泡沫爆破的危機,這些案例或可讓香港借鏡。

全面管治權後:中共對高等院校的大整頓

5 月 30 日,香港英文媒體 Hong Kong Free Press 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將會分別重組政治科學部門。其實在 1952 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對大陸的全面管治權兩年多後,就大規模調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把民國時代貼近西方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蘇維埃式高等教育體系。

東大隨機傷人案背後,是對學歷社會的報復?

作為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多年來菁英輩出,而日劇「龍櫻」及問答節目「東大王」大收旺場,更讓人倍加憧憬。但日前一名立志報考東大的高二生,偏在大學入學共通考試當天,於該校考場外隨機刺傷 3 人,事後說是學業受挫而犯案。大眾為此震驚、難過及憤怒,一些專家則分析釀成此案的社會因素,對升學壓力同樣高企的香港等地,不無反思。

為何中國會成為加納博士生首選?

「中國不是我攻讀博士學位的首選。說實在,在加納,人們對中國,以至其制度、產品或任何東西的看法都不是很正面。」最近取得中國大學博士學位的 Courage Simon Kofi Dogbe 如是說。不過,由於中國政府近年積極向非洲國家提供獎學金,推動了不少學生前往留學。僅在 2018 年,就有 800 名加納人負笈中國攻讀博士學位,比 2017 年增長 4 倍。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第一代大學生的普遍煩惱:冒名頂替症候群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從屋邨學校走到一流大學,發現四周同學都十分厲害,總是講起一些你沒有聽過的事情。經過努力後,你拿了不錯的成績,卻又總覺得自己只是僥倖,不配有這樣的成就,甚至常擔心自己的「無能」會被識破。這種心理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 ——「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有研究就指出,「第一代大學生」較容易出現這個現象。

張樂芹:從全班倒數第一,到考進亞洲第一

事實上,修讀公共行政,以往較多是政府部門進修、Public Sector 的人士,但隨著社會發展,跨界別合作愈來愈受重視,所以不論你是從事政府工作、公營機構還是非牟利組織、社企,甚至是私人企業,其實也有機會申請到相關課程。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好想想自己跟這個課程有何關係。

沒有學生會的大學:巴基斯坦的軍政府惡法

如果難以想像大學沒有學生會,我們不妨放眼巴基斯坦,當地軍政府在 37 年前取締所有學生會至今,但凡學生入學都必須宣誓承諾不會在校園內「搞政治」。名義上,禁令是要讓校園遠離政治,實際上卻是放任親政府勢力在校內為所欲為,令校園暴力猖獗,教育質素每況愈下。

南韓學生為何不再學主流外語?

南韓學生數十年來基於政治、經濟等因素,都傾向在英文以外,學習德文、日文或普通話,作為第三種語言學習,但據德國之聲(DW)報道,這些「大路」選擇似乎已經過時。有學生轉而學習非傳統科目,例如阿拉伯語、電腦程式語言或編碼,為的是更輕易入讀名牌大學。

向公眾開放大學校園,為何是世界潮流?

如今香港的大學校園都嚴格管制人流,接連有大學規定師生出入使用入閘機,昔日開放作風不再。環顧全球,很多大學反而傾向開放校園,把大學設施融入城市之中,模糊校園與城市分界,鼓勵師生與公民社會互動,背後關乎大學使命的根本。

陶傑:極左放水陋習吹襲英國

美國大學的極左放水陋習,開始吹襲英國。英國至少兩家大學:侯城(Hull)和窩士打(Worcester)—— 也就是香港人熟悉的英國喼汁老字號出產的那個地方 —— 都採取極左的教育方針。一旦外國或少數族裔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不夠,例如文法錯誤、太多串錯字、英文語法句子結構有嚴重缺陷,批改這種試卷時,不應該扣分,應該尊重少數族裔或該外國學生的「文化差異」,不要以白人精英優越主義思想為標準,判決這個學生的功課死刑。

泰國權威主義溫床:大學迎新欺凌文化

上月初,泰國曼谷皇家理工大學一名男生在被 12 名高年級生踢至死亡,原因是他未就欺凌一年級生的活動提出建議。事件令人震驚及惋惜,亦讓社會再度正視大學的迎新霸凌文化。有評論指出,這種荼毒校園數十年的惡劣「傳統」,正是泰國權威主義(authoritarianism)的溫床。

真.南洋大學:被指受共產黨滲透的新加坡學府?

盛傳香港城市大學有意改名,「南洋大學」和「華南大學」同樣是熱門,惹起學生與校友爭論。暫未知建議有何依據,但新加坡也確曾有一所南洋大學,創建於 1955 年,為世界唯一海外華文大學,對新馬華人文化承傳貢獻良多,但多年來也被指控為共產主義溫床,最終在 41 年前被李光耀殺校。

大學排名應考慮「學術自由指數」?

近日有媒體報道,國安法實施後,有知名學者選擇離開香港。不少人批評,香港的大學正自毀學術自由基石,浸大取消世界新聞攝影展、肝病權威黎青龍不獲港大續約等事件皆令人關注。可是吊詭地,即使香港各大學的自由空間看似愈來愈收窄,世界排名卻依然持續高企,這與主流的大學排名計算公式有莫大關係。2020 年,有學者就發起學術自由指數,要求主流排名收納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