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怎樣分辨一個人是否找你麻煩呢?很簡單,看他對你是否有禮。因為如果是真心想討論的人,他知道自己跟你意見相左,為了盡量不想使討論亂掉,定必是小心翼翼,客客氣氣的。至於那些來找麻煩的人,可沒管這個,如果明顯的無禮,若不是他個人的待人接物能力不足,就是來找麻煩的。
溝通
|共106篇|
為何無理取鬧比起據理力爭,更適合網上的論戰?
可是這種辯論有建設性,是因為團隊的人都想把事情做好,這種辯論才成立。現實中,大部分辯論都是沒有營養的意氣之爭。並非為了追尋真相、共識或者真理,而是為了贏了對方。
人工智能可否幫助我們與動物交談?
科學家一直想了解動物如何用叫聲溝通,像靈長類動物會因應捕食者而發出不同警報聲、海豚以彼此獨特的口哨聲相認。科學家以往只能靠長期觀察,至近年才透過人工智能,分析大數據進行解碼。美國加州一個成立於 2017 年的非牟利組織 Earth Species Project(ESP),正希望借助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方式,嘗試找出這些「非人類語言」,促進生物研究和保護。
拭目以待!布里斯托的視像大門
去年,立陶宛及波蘭首次試行視像大門(Portal),兩地人透過街頭的數碼裝置,可實時看到彼此。近日計劃更推廣到英國,布里斯托一個產品設計學生團隊,就設計出無休止實時視像會議裝置,贏得當地視像大門設計比賽。
【Soul Monday】落單需時咖啡店,讓口吃者好好開口
最近,在日本富山市一間咖啡店,4 位年輕侍應戴著口罩工作,口罩上寫著「請多多跟我說話」及「請讓我說完」等字句。光顧的客人要遵守一個規則 —— 即使服務員在落單時偶有停頓結巴,也不要催促或打斷他們,並可嘗試給予鼓勵,例如請他們「放鬆」或「慢慢來」。
【明辨曲直】懂得嘲諷,是智慧開端
說話「有骨」似乎令人不好受,但細想之下,其實諷刺揶揄能減輕當面譴責及冒犯的威力,或在讚美恭維時化解對方尷尬。甚至有研究證明那可以讓人更有創造力,並助人在情緒低落時發洩負面情緒。心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亦發現,要做到挖苦諷刺,話中有話,大腦需要克服無數障礙才能作出正確演繹,這比普通陳述需要動用更多腦力。
網絡科技為英文帶來的五大改變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日常所用的語文,其實一直有變。在香港的學校,學生很多時依然在學習電子時代之前的英文。可是,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家 Vaclav Brezina 近日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在網絡世代下,英國人的日常英語,出現了五個明顯轉變。
AI 機械人能演棟篤笑嗎?
笑話要令人發笑,才算得上笑話。偏偏幽默這種概念難以捉摸,甚至同一件事,有些人對覺得好笑,有些人則覺得冒犯。人講笑話已是一門學問,假如讓機械人設計笑話,又否能掌握「笑點」?
卸不下的心防,脫不下的口罩
過去兩年,口罩等同手機,出門缺一不可,但佩戴時的局促感,始終習慣不來,唯盼早日解放嘴巴。在日本,情況剛好相反。網民將此防疫用品比喻為「臉的內衣」,年青男女特別抗拒「除罩」,早前甚至有民調顯示,7 成人打算疫後繼續「半遮臉」。雖然比起健康理由,更多是心理作祟,但對於應否糾正過來,專家們各有看法。
為何總覺朋友對你生氣?
疫症大流行下,朋友之間減少了見面,多了用通訊軟件交流;但用文字溝通,既看不到表情也不知道語氣,朋友回應稍為冷淡,自己就可能因此胡思亂想,甚至認定對方就是生自己的氣,令友誼備受挑戰。三藩市灣區人際關係教練及作家 Kat Vellos 說:「有些人如果沒有得到對方主動聯絡,就會想,他們生我的氣嗎?是否出了甚麼問題?」
鴻若遠:KOL 讚先?定「魷魚遊戲」紅先?
這位新朋友仍堅持著其「Netflix 付費 KOL 宣傳推廣論」,彷彿我們這些喜歡此劇的人,都只是中了 Netflix 的宣傳技巧而不自知。
罵戰心理學:為甚麼人們吵架的時候,說話特別大聲?
隨著社會矛盾日深,在生活之中,也愈常遇到要和別人吵架的場合。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自己或者其他人吵架的時候,總會不自覺提高聲量。康奈爾大學組織行為學副教授 Vanessa Bohns 就在「華爾街日報」拆解箇中成因,背後關鍵很可能是:缺乏自信。
【*CUPodcast】克服心理障礙 踏出改變一步
「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以心理學角度分析人類抗拒改變的原因,並就各種障礙提供合適的因應之法,促使改變出現。除了上集談及的抗拒心理,「敝帚自珍現象」、距離、不確定性,還有佐證,都是阻止人類尋求改變的障礙。要克服這些微小而實在的問題,不妨參考傳播學學家、行為科學家等等的做法和觀點,看看怎樣才可令人踏出變革一步,改變以往因循不變的行為。
【*CUPodcast】消除抗拒心理小技巧
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少固執、不願改變的人。「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以心理學角度解釋人類心理機制為何抗拒改變,又如何可以令人克服慣性,從而改變行為。其中,「抗拒心理」是不少人尋求改變的障礙。了解抗拒心理,善用「提供選項」、「循循善誘」、「凸顯差距」和「由理解著手」這 4 個小技巧,便能大大改善溝通質素,讓一眾老頑固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如何讓孩子跟機械人相處?
各種家居雜務機械人大舉進駐不同家庭,為家居生活平添便利。小林強調,她關心的是那些正在生活上與人為伴的社交機械人(social robot)。為人提供同伴,正是社交機械人面世原因,但「同伴」意味人類容易將其擬人化。她引用大阪大學教授,機械人學學者石黑浩提出,假如人視機械人有靈魂, 機械人就有靈魂。問題在於,人們應否如此看待機械人。
1964 年東京奧運,如何創立我們今天的視覺語言
今年東京奧運開幕禮上,表演者以形體動作模仿 50 項運動的象形符號,為人留下深刻印象。原來這類鮮明的奧運標識,始於 57 年前的東京奧運會,耳目一新的視覺語言衝破文化界限,創新的圖示如男女廁、急救站、淋浴間等更啟發全球,設計幾經改良後,輾轉改寫了我們今日的世界。
曾詩敏:荷蘭人很「直」?
荷蘭人很「直」,譬如有天你剪了短髮,若他們覺得不好看,就會直接說出來,但別誤會那是惡意,他們只是坦白。
【Soul Monday】疫下老人想聊天,年青人想學語文,一拍即合
武肺之下,線上計劃 ShareAmi 令老人得到慰藉,又令學生得到學習語言的機會。計劃現已安排全球 107 名學生與法國高齡人士配對聊天,目的是在當地實行嚴格封鎖措施期間,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同時為無法出國旅行的語言學生提供練習法語的機會。
設計未來辦公室,讓同事在線上「巧遇」?
隨著各公司計劃迎接後疫情的未來,多數公司都要設想出一種「在辦公室」和「在家工作」的混合工作模式。
Work From Home 扼殺創造力
隨著歐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面臨新的封鎖,人們愈來愈擔心,長達數個月的線上工作正在損害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