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 2022 年 2 月,有些地區不惜暫停部分經濟活動,不理外商反對也要堅持清零;同時,不少國家調整抗疫策略,準備與病毒共存,甚至進一步放寬移民政策,吸納人才為疫後經濟重建鋪路。澳洲過去一直是港人熱門的移民勝地,但在疫情期間,該國實施非常嚴格的入境限制,到今年 2 月才放寬予接種疫苗者入境。該國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呼籲澳洲政府進一步接收更多移民。
Covid-19
|共489篇|
【Soul Monday】交友不難,只要你請食班戟
上月中在美國三藩市一個社區,多條電燈柱貼有這張耐人尋味的傳單,上面還寫了電話和地址等活動詳情,幕後搞手原來是當地居民 Curtis Kimball。43 歲的他和妻女搬來一年,有感於疫症令人變得疏離,加上「搞不懂成人要怎樣交朋友」,於是想到廣邀街坊吃班戟,希望為鄰舍帶來歡樂。
在倫敦染上 COVID-19:我的第一身經歷
無論你我身處香港、英國,還是加拿大,人總會有生病的一天,這不是詛咒,生老病死就是必然的自然定律,問題是生病了我們該如何面對。
大流行下太緊張,可能是疾病焦慮?
天氣寒冷,打噴嚏不足為奇。不過疫情之下,幾個噴嚏、幾聲咳嗽,或者會懷疑自己是否「中招」。關注個人健康是人之常情,但過度擔心患上嚴重未確診疾病者,可能有疾病焦慮症(Illness Anxiety Disorder)。科學作家 David Robson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指,疫情期間,部分人的疾病焦慮感受可能變得更嚴重。
英國醫學期刊:「超額死亡」才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
截至 2022 年 2 月 22 日,香港累計超過 6 萬宗 COVID-19 陽性檢測個案,總死亡數字為 336 宗,單日本地確診個案亦高達 6,211 宗。基本上自 2020 年初疫情爆發至今,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上述的個案匯報,但甚少提出質疑。今年 2 月,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發表編輯評論,指「超額死亡」(excess death)才該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比起死亡和確診數字更精確有用。
英國如何把握政治難民潮,壯大自身醫療體系
全球獨裁化,多國人民因為政治亂局而被迫出走。2021 年 2月,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解散民選政府後大舉抓捕異見者,全國各地兵連禍結,至今亂局依然未平。緬甸變天,促成一大班知識分子逃難,當中包括不少醫護精英。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報道,英國收容了一大批緬甸醫生,他們很快投入國民保健署旗下的崗位工作,服務當地居民。
放棄清零的胡志明市,如何步向新常態?
疫情初期,越南曾經是清零典範,但胡志明市自去年爆疫失守後,政府已放棄清零,維持基本防疫措施,嘗試「與病毒安然共存」,即使近日確診人數創新高,仍堅持繼續解封。在越南進行民族誌研究的美國博士生 Rachel Tough 就在文化雜誌 Mekong Review 撰文,為讀者導遊「新常態」(bình thường mới)下的胡志明市。
英國醫學期刊:寂寞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
由年底的聖誕、除夕,再到 2 月 14 日的情人節,節慶一個接一個,能夠跟摯愛一起過固然是幸福美滿,可是對某些人來講,每逢佳節卻是倍感寂寞。今年 2 月,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發表編輯評論,形容寂寞已經成為一場公共衛生危機,需要各界正視。
疫情令人老得更快?
疫情已踏入第三年,生活受限愈久,衰老速度亦似乎比以前更快。事實上,這並非錯覺,專家指出,病毒大流行確會加速老化,因為傳染病本身以及疾病帶來的慢性壓力及孤獨感,都會加速細胞老化,影響健康,甚至會縮短壽命。
陶傑:一國的雄視,「兩制」的尷尬
冠狀病毒不只是一場醫療科學的東西文化競爭,還是中國一夫當關、誓要取代美國,支配全球未來百年價值觀的一大戰役。在這場戰爭中,香港特首被逼無奈選邊,這是 700 萬香港人在此一歷史夾縫中無奈的宿命。
英國醫學期刊呼籲:藥廠應立刻公佈疫苗原始數據
特首林鄭月娥宣佈將於 2 月 24 日起推行疫苗通行證,市民到時須至少打一針疫苗才可到食肆、商場等處所。就在香港政府的「專家顧問」呼籲全民接種疫苗,認為有助遏止疫情的同時,醫學界殿堂級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編輯們卻作出呼籲,疫苗廠商應立即公佈實驗原始數據,方能作科學討論。
反疫苗令示威:貨車佔領行動正蔓延全球
加拿大強制接種疫苗政策,惹起部分貨車司機及民眾反響,多輛貨車組成「2022 自由車隊」,已佔領及癱瘓首都渥太華多日,迫使市政府頒佈緊急狀態令,至今仍未有解散跡象。同時,多國反疫苗及防疫政策示威者亦嘗試仿傚,紐西蘭昨日就有貨車包圍國會大樓,類似示威相信陸續有來。
新年抗疫新希望:口服藥
疫情嚴峻,然而若不幸中招,現在已有藥可食 —— 當然香港目前還未有。美國、歐盟、加拿大、澳洲、以色列等部分國家及地區,已先後批准使用新研發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特定患者。雖說代表治療的口服藥物不能替代預防的疫苗,但西方媒體認為,口服藥面世將改變疫情大流行的境況,科學期刊「自然」就有報道解釋,為何科學家將研發新藥視為抗疫希望之一。
【北京冬奧】要贏人,先要斷六親
北京奧運快將揭幕,全球數千健兒正進行終極備戰,以及極力避免染疫,確保順利出賽。很多選手為此「斷六親」、改變訓練方式,甚至停止一切無關比賽的活動。但眼見變種病毒 Omicron 肆虐,本已孤單無助的他們,更添不安和壓力。要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在競技場上充分發揮,成為運動員的最後以及最大挑戰。
為何湯加只准「非接觸式」人道援助?
太平洋島國湯加自本月 15 日火山爆發以來,澳洲、紐西蘭等國持續提供援助。疫症繼續肆虐全球,湯加此前只有 1 宗輸入個案、零本地傳播,令人擔心帶著善意而來的援助者,會同時將病毒帶入湯加,日前便傳出一艘來自澳洲、駛往湯加的軍艦救援船上有 29 名船員染疫。不過,平衡救災及防疫需要的湯加,亦有其一套非接觸式接受人道援助的方法。
日本滑雪場:應進還是退?
長野縣的白馬村和野澤溫泉、北海道的新雪谷等日本滑雪場,一直以乾燥且降雪量充足的日本粉雪(Japow),吸引國際冬季運動愛好者。不過再多再好的雪與滑雪場,沒有客人也是徒然。正處於滑雪季節的日本,由於邊境仍然關閉,加上Omicron 染疫個案激增,即使條件理想,運營者也只能對著皚皚白雪興歎。
西班牙與遊客:Omicron 又如何?
Omicron 變種病毒在港傳播,香港繼續以「清零」政策應對。不過,香港媒體形容疫情「嚴峻」的歐洲國家如英國,英格蘭地區已計劃解除遏制 Omicron 疫情引入的限制措施。另一病例高企西歐國家西班牙,截至本月 16 日,七日內每日平均確診數字超過 13 萬,但這個陽光明媚的國家,不僅提倡對待 Covid-19 如同季節性流感一樣處理,也打開國門歡迎遊客。
人道處理:為確診主人代養的寵物拯救隊
港府日前宣佈撲殺倉鼠後,民間不少人和團體發起救鼠行動,不求回報下拯救小生命。回顧持續兩年的疫情,世界各地其實亦有類似義舉,有義工和機構自發行動,在主人染疫入院甚至離世後,拯救被遺棄家中的寵物。
中國清零政策的意外受害國:蒙古
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各國政府都各自為政,但部分國家卻別無選擇。蒙古美國大學經濟學者 Antonio Graceffo 文章指出,蒙古去年全面恢復經濟生產,但作為內陸國家,進出口貿易都極依賴中國,以致其復甦步伐被中國清零政策所掌控。
陶傑:沉舟側畔千帆過
與病毒共存,就是要因應不同時勢訂出管理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