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

|共46篇|

為何總愛紋上(錯的)外語?

有人以紋身展露個性,或記念重要的人事,假如用上外語紋身,似乎加添一筆文化色彩。但若本身不熟悉外國文化或外語的含意、用法,隨時弄巧反拙,甚至在世界的另一端惹來無盡訕笑。美國楊百翰大學阿拉伯語教授 Kevin Blankinship 於「大西洋」撰文,解釋選擇外語紋身綻何而來,以及值得注意的地方。

狗肉夕陽行業:南韓狗隻何去何從?

中國身為狗肉大國,估計每年近 1,000 萬狗隻被屠宰食用。鄰近的南韓,亦有食狗肉習慣,每年均有類似中國的「狗肉節(Bok Nal Days)」。但隨著南韓年輕人愈趨抗拒食狗,狗肉傳統有衰微之勢。甚至有狗場飼主亦順應潮流,結束其狗肉行業。在動物保護組織國際人道協會的協助下,不少本將淪為俎上之肉的狗隻,獲安排到其他國家「重生」。

唐明:德奧合併時人心回歸了嗎?

德奧兩國心中都有一條無法超越的文化界線的概念,這條界線就是區分南北的美因河線:北邊是普魯士王國(也就是第二帝國的主體),南邊則是「所有其他人」,因此「美因河以南」的貶抑近似「南蠻」。而法西斯奧地利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他們鼓吹自己是「更好的德國人」,奧地利是「德國更好的一個邦」。而且奧地利的法西斯獨裁有濃厚的天主教背景,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更同聲同氣,反而不是希特拉。

紅眼:日本人拍的外國電影,與外國人拍的日本電影

在那個陳奕迅仍然會唱兒歌的年代,「鋼之鍊金術師」對於死亡、人類記憶、神明與真相等題材,都有著非同一般少年漫畫層次的探討,其震撼力讓人畢生難忘。十年過後,真人電影版的「鋼之鍊金術師」,則帶來另一次元的震撼。衝擊理智,挑戰耐力,完全考驗觀眾對原著漫畫和愛德華兄弟的愛。如果電影中那個虛構的仿歐洲舞台,每出現一個染金髮扮外國人的日本人面孔,就扣一分,而他們每說一句日文,就再扣一分。那麼,有本田翼都無用,完場時應該已經負一千分。

法國人是直率還是無禮?

法國人沒禮貌?最近到加拿大任侍應生的法國青年被指在工作上「咄咄逼人、粗魯、無禮」而遭到解僱,侍應生說那是歧視法國人的直白方式表達,更就此事入稟卑詩省人權法庭控訴前僱主。侍應生將問題拉到法國人待人接物的特性上,法國人日常談吐究竟是真無禮,還是直率?

當複製品已成原創,山寨就是藝術?

山寨氾濫程度在全球首屈一指的中國告訴你,假貨不單比真貨還好賣,而且「比真貨還要好」。聽似歪理,其實歷史中已有跡可尋,柏林藝術大學的哲學和文化研究教授韓炳哲最近的書作 Shanzhai: Deconstruction in Chinese 就別開生面,解構「臨摹參考」等複製過程如何不斷改造進化藝術。

加泰隆尼亞:由爭取自治變要求獨立之路

自從加泰隆尼亞宣佈 10 月 1 日舉行獨立公投,馬德里政府連番出手打壓整頓,除了收回該自治區財政權,又搜查首長辦公室,拘捕多名組織公投的官員,充公選票,誓阻獨立公投舉行;另一邊廂加泰隆尼亞卻堅持公投勢在必行,究竟如此強烈的獨立情緒從何而來?其實,加泰隆尼亞爭取獨立已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且當中大有歷史理據。

Live Norish:遠嫁北歐之前的心理準備

TVB 節目「嫁到這世界邊端」,讓嫁到當地的香港女性與觀眾分享異國人妻辛酸。有些女士幻想嫁到外國就生活無憂,住大屋,揸靚車,不過現實與理想總有一段距離。來到陌生的地方,語言、文化、工作以及人際交往都是困難重重的。在異國文化衝突下,物離鄉貴,人離鄉賤,其實北歐並不如媒體所講的那麼平等、那麼幸福。在異國文化衝突下,物離鄉貴,人離鄉賤,有時甚至想食碗魚蛋粉,也只能發夢幻想。

唐明:”Hong Kong, Hong Kong”這闕輓歌

對於那一代中國人來說,香港給人想像的畫面,這就叫風情,以至有了那首「我的 1997」,即使現實並不完全如此,也沒有關係,在一個黯淡、貧乏、萬馬齊喑的世界裡,最可貴的莫過於光亮、色彩,和自由的空氣,即使聞起來渾濁也感覺清新,就像香港的電影、時尚、流行曲,中英夾雜的語言所表現的那樣。

唐明:為甚麼要說方言?

中國南北文化的較勁,是一齣演了上千年的大戲,而戲肉就是語言的主導權,所謂「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南方人即管自說自話,但只有代表華夏正統的官話,才是雅語。雖然,華夏「正統」的語言,或許在廣東話裡能找到一點原汁原味,問題是,正統這個觀念,並不是由語言學來定義的。

只有當地人懂享受的 5 種怪異美食

「民以食為天」,這是全世界的共通點,但這絕不代表所有人都有同一口味。食物,當然也存有文化差異,一些本地人喜歡的食物,外國人卻會避之則吉,不能接受,對本地人的「重口味」感到奇怪。以下介紹 5 種奇怪食物,涉歐亞美各國。

伊斯蘭的性愛天堂

極端回教組織自殺式襲擊頻生,多數報道如此簡單歸結:伊斯蘭殉教者可上天堂,屆時將有 72 位處女服侍,因此恐怖分子無懼死亡,甚至視死如歸。究竟伊斯蘭的天堂是怎樣的?地下如何性壓抑,天上如何性解放?阿爾名利亞專欄作家 Kamel Daoud 一系列關於回教世界的性愛觀的評論或許值得參考。

全世界都排隊,排甚麼?

英文「queue」(排隊)一詞由法文引入,脫胎自拉丁文「cauda」,18 世紀中期意謂捆馬尾髮型,到 19 世紀初已演變成一種社會規範,文字記載早見於 1837 年,當時一位蘇格蘭歷史學家盛讚法國人擁有像一條馬尾般列隊的天賦。後來排隊文化疑遭英國壟斷,歐威爾就說過:英國人對排隊樂意之極,會嚇壞外國人;電影「銀河便車指南」亦有一句半帶諷刺的對白:等我來吧,我是英國人,我知道怎樣排隊。排隊隨西方文化普及全球,隊形不離其宗,但各地目的大有不同。究竟世界在排甚麼?

外國開會 dos and don’ts

各處鄉村各處例,不單只飲食、談吐、打扮等風俗習慣,就連開會傾生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不諳對方的禁忌,產生誤會,令合作或交易告吹,造成巨額損失,實在因小失大。英國廣播公司就歸納出 5 種外地開會的特點,令你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伙伴或客人交流,都可以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