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的科幻小說「天皇巨星」中,原振俠在宇宙航行,尋找戀人瑪仙下落。飛船卻在回歸地球途中發生意外,偏離航道並迷失在宇宙中。原振俠最終處於冬眠狀態,不知何時,甚至有沒有機會甦醒過來。人類可以冬眠,本來只是科幻小說的設想。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動物冬眠的遺傳機制,認為牠們或能夠為人類解開同樣的能力。假如可以控制冬眠能力,太空人便可在持久的宇宙探索過程中睡上一覺,等待到達目的地。
DNA
|共40篇|
李衍蒨:F.B.I. 與神秘木乃伊頭(二)
這一連串的發現令醫生們質疑,古埃及人可以利用原始工具進行如此複雜的手術。因此這兩位醫生連同另外一位口腔手術專家,在兩具屍體上用古埃及版的手術工具 —— 鑿和槌嘗試重演此項手術。他們將鑿放到智慧齒的位置後面,成功將與木乃伊相同的一塊下顎冠狀突切除!
李衍蒨:F.B.I. 與神秘木乃伊頭(一)
1915 年,一班美國考古學家在古埃及墳場的遺址找到一個隱蔽的秘墓。他們隨即進入探索。走到一個充滿石灰岩的墓室裡,迎著他們而來的是從沒有想過的景象:一具木乃伊上放著一個被包裹著的木乃伊頭。
用你的 DNA 緝捕你的親人
俗語說「大義滅親」,如今則有了科學化的實踐方式。就像電影情節一樣, 70 至 80 年代名動一時的「金州殺手」(Golden State Killer),72 歲的殺人犯 Joseph James DeAngelo 或者不曾想過,加州警方最終憑著 DNA 資料庫中他的遠親基因數據,收窄緝兇範圍,將他繩之於法。專家相信,以 DNA 數據搜尋族譜資料,將成為警方未來鎖定疑犯行蹤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太快,需要更多時間去消化的,可能是隨之而來的倫理問題。
太空旅行造成基因變異?非也
日前大量新聞頭條引用 NASA 新發表研究,煞有介事指太空旅行「導致太空人基因改變 7%,即使重返地球後都未有回復正常。」消息駭人聽聞,不過太空旅行真的會造成基因變異嗎?一切純屬誤會。事實上,真正變的不是基因編碼,而只是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
李衍蒨:「海盜王子」的骨骸?
18 世紀活躍於美國東岸及加勒比海,有著「海盜王子」之稱的「黑山姆」—— Samuel Bellamy 的旗艦於 1717 年觸礁沉沒,140 名船員中只有 2 名生還者及一些屍體、船骸、錢幣及雜物沖上岸。沉船後的 267 年,他的旗艦「維達號」在沉船地點被打撈,但依然沒有船長的蹤影。直至 2017 年,研究人員終於在一堆打撈上來的砂石堆裡,找到了一塊屬於成年人的大腿骨。
超級複製小龍蝦
有一種小龍蝦,滿門皆雌性,無需交配,自體繁殖,每一隻都是上一代的複製品,擁有相同的性別、相同的基因組。生養好加上生命力強,從德國到意大利、日本、馬達加斯加,縱橫多地淡水生態系統,堪稱最強害蟲,更有甲殼動物專家形容:「我們正被一支複製品軍團侵襲。」
沒有遺體,也可重塑歷史名人 DNA?
以往重建死者或動物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就需要從他的遺體中提取 DNA,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可能不再是唯一的方法。冰島第一個擁有非裔血統的人死去近 200 年,但他的 DNA 不是取自其遺體,而是透過他的後代去再造,這種做法前所未見,若是成功,能令我們更了解前人的生活,當中更可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
DNA 太陽油,護膚力量或勝一籌?
早有研究指出,皮膚若在烈日下直接曝曬,不同波長的紫外光會對細胞做成破壞。曝曬皮膚後,炙痛只為表象,及後皮膚或會老化,其防衛力及韌力亦會衰退,甚或更易患癌。而癌症的形成,是因細胞核酸的基因結構有損所致。賓漢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 Guy German,有日在與同儕閒聊時就忽發奇想 —— 既然核酸會因吸收紫外光而產生變化而受損,那麼若另置 DNA 於皮膚外,代為吸收紫外線,是不是就能保護皮膚細胞內的核酸?
李衍蒨:DNA 化驗及身分鑑定到要多久?
上週三,警方公佈了五月初九龍灣姦劫案 DNA 化驗結果,證實疑犯 DNA 與女受害人身上搜集到的 DNA 吻合。消息一傳出去,很多朋友都私下問我到底化驗這麼久是否合理?在犯罪電視劇或電影上,大家看到 DNA 化驗都是「呢頭拎去驗,果頭就出報告」。但事實並不絕對如此。
八爪魚:基因操縱大師
八爪魚未必是外星生物,但其生物構造仍然令科學家大感疑惑:3 個心臟、8 隻半自動觸手、隨意改變顏色和質地的皮膚、解決複雜問題的智能。最近更有研究發現,八爪魚、墨魚、魷魚一類頭足綱(Cephalopoda)軟體動物會大量修改基因,自行改寫演化歷程,被指或有助發展出成熟大腦,進而成為水中天才。
原始人基因造就冬天的冠軍
去年香港氣溫 3 度,政府宣布停課,引發爭議,即有人辯稱香港人遠不及歐美人種耐寒,此論強調種族差異,聽來極度政治不正確,但未必是信口開河,科學研究認為,居住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可能繼承了遠古原始人的基因,他們因有耐寒基因才活過了冰河時期。
唯一獨獲兩諾貝爾獎卻被嘲弄的男人
本年度各個諾貝爾獎花落誰家?本星期將逐一公佈。但可肯定,能夠入圍的人,全都成就斐然。若果可在精英之中突圍而出,拿到諾貝爾獎,已不簡單;拿到兩個,更是難比登天——歷史上,能獲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兩位,一是眾所皆知的居禮夫人(物理及化學獎); 另一位,則是美國化學家鮑林(Linus Carl Pauling),他先後獲頒化學獎及和平獎,兩獎均是獨立取得。這位獨一無二的男人,生前既受尊重,亦意外地備受嘲弄。
人獸合體:增加器官供應?
適逢妄圖創造最強人類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誕生 200 週年,美國一班科學家似乎有特別的方法響應——人造半人獸。這群科學家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培育出擁有人類器官的牲畜——喀邁拉胚胎(Chimera),一可利用這個更貼近人類構造的「新物種」進行病毒研究,二可使用培育所得的器官,救治等待器官捐贈等到下世的病人。
人人都是女神:一招見瘦指日可待
討論區烽煙四起,欣宜珠圓肉潤,自信自我。網上社交平台,日夜激辯無間斷。先放下各種「減肥不成,唯有高舉愛肥」的誅心論,就當是宣傳包裝手法,講來講去,還是「我肥,但我有自信」,市場飽和,無力承重,並開始引來反響。欣宜的終極考驗,不是唱「女神」,而是一當基因瘦身技術成功得過份,做到一針見瘦,你還是仍然堅持做自己嗎?留名,等睇。
童顏定老成?DNA 出錯……
明明 17 歲 ,望落 27 歲,香港地大有人在。羨慕別人駐顏有術?可能她們都是受父母眷顧,因為生得老成定童顏,原來是基因話事。荷蘭一項研究首次發現能影響外貌年齡的基因,這個基因若有突變,會令人長得較為「成熟」,單看樣貌,平均比同齡人足足老兩歲。
生物銀行:醫療創新之母
今天這種傳統維護健康的方式已經不敷應用,集團欲將用戶的健康調查問卷、電子病歷和 DNA 等資料整合在一起,從根本上尋找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研究疾病與環境、生活習慣和 DNA 關係,以求大幅度降低無效醫療開支。
DNA 出錯:幾時初夜天注定
有研究指男女首次性行為的年齡可能與先天基因有關。宅男毒女們可能立即鬆一口氣,因為找到科學憑藉,舒解心中鬱結……但扯慢,事情又怎會這麼簡單!
你是無價寶!基因逐條搶
還記得 Angelina Jolie 接受檢測基因,發現有機會患上乳癌,結果引刀成一快,當然引起民間熱烈討論。但割與不割是個人決定,背後牽涉的基因產業才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的生關死劫。
優生學重臨?DNA 缺陷學生被退學
美國中學生因 DNA 問題遭學校開除,學生父母正起訴學校涉嫌歧視。英國國會去年通過有關決議,允許科學家改造人類基因以防止遺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