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影展

|共10篇|

【專訪】聞天祥:有革命才有新浪潮

近日,香港藝術中心主辦「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邀請台灣資深影評人及策展人聞天祥來港分享及開辦工作坊。他直截了當指出:「所謂新浪潮,就是有不滿所以有革命,有革命才有新浪潮。因此不滿甚麼,創造甚麼,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將康城帶到香港?藉導演雙週 50 支援本地影壇新聲音

康城影展 5 月尾閉幕,在 6 月時份,香港竟然有個「小康城」接力?說的,是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6 月 6 日至 23 日的節目「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乍聽標題,難免有點摸不著頭腦:香港電影又怎會與康城導演雙週扯上關係?客席策展人、影評人徐匡慈(Clarence Tsui)告訴 *CUP,適逢康城導演雙週單元 50 周年,他不但想將導演雙週首屆的電影帶來香港,更想秉承導演雙週的創新精神,藉此活動支援本地影壇的新聲音。

方俊傑:要怎樣解讀「美麗有毒」

今次,輪到「美麗有毒」,Sofia Coppola 憑本片獲得康城影展最佳導演。我完全不明白。電影水平不能跟「迷失東京」相提並論,大概跟「瑪麗皇后」差不多,好過「迷失某地」及「閃閃靚賊」少少。最出色的地方,不錯,又是張海報設計。如果已經足夠在康城影展揚威,我會很懷疑其他參賽作品究竟差到甚麼樣子。

紅地氈簡史

對很多演員來說,走紅地氈比演戲更難。特別是女星,在那短短數百米距離,從樣貌身材到儀態品味,都要被人評頭品足,議論半天,心理壓力絕非一般。不過,紅地氈的歷史,比任何影展頒獎禮都要長,最早可追溯至 2,400 年前由古希臘悲劇之父 Aeschylus 創作的「阿伽門農」。那時候的紅地氈上,沒有明星,只有血腥。

紅眼:中年大叔電幻物語

一般男演員的成長之路,都會經歷青春期、小鮮肉期、熟肉(年)期、中年期,山田孝之卻是例外。三十歲出頭,他已經修煉出一副中年男子該有,鐵漢柔情的神魂身心。異類、粗獷、率性,山田孝之無階段性演進,稚氣一脫,一來就是完全體,大叔。

宇野:回顧 1930 年代的美學(上)

30 年代是一個精神至上的年代,流行對過去美好的時光的回顧。早前第 69 屆康城電影節開幕,開幕電影又是活地亞倫的作品。Café Society(咖啡公社)講述了發生在 30 年代荷里活夏天的故事,這裡面人人都光鮮漂亮。在加州的裡陽光裡閃著光。在那樣一個「倒楣的年代」,捉襟見肘中永遠不忘變美,多麼勵志。

康城影后演活菲律賓三大弊病

康城影展今年賽果爆大冷,影評家對得獎名單質疑聲四起,而最叫他們一頭霧水的是,勇奪影后的菲律賓「大媽」Jaclyn Jose,在賽果宣布之前,在場幾乎無人認識。但對菲律賓人來說,Jose 主演的這套電影 Ma’ Rosa 不只帶來國際榮譽,更讓海外觀眾都認識到國內的三大弊病:貧窮、毒品和犯罪。

康城影展最佳保鑣獎:獵鷹

康城影展開幕,國際紅星雲集當地,鑑於恐怖襲擊陰影仍籠罩法國,主辦單位及警方都加強保安,有酒店亦增聘保鑣巡邏,保護貴賓名人免受騷擾,但面對不速之客時,這些保鑣不靠拳腳手槍,只用四隻利爪,因為他們並非一群高大健碩的壯男,而是 5 隻受過訓練的獵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