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極端天氣,糧食的供應開始不穩,食品安全亦成問題。是以近年種植業思考轉移到室內,並以技術控制生產過程及產量,緊接著漁業亦趨向用室內人工方式養魚,往後魚類也可以工業式生產。
魚
|共28篇|
碳排放上升,魚更難適應環境?
通過嗅覺,我們可以聞到食物新鮮或腐壞,乃至他人的費洛蒙,找到人生伴侶。嗅覺更是部分物種賴以存活的重要感官。不過其中,魚類的嗅覺功能正受威脅,甚至可能消失。英國科學家近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警告假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魚類將在本世紀末,開始失去辨別氣味的能力。
為何龍魚整容會成為時尚?
凸顯個人身家地位的方式有很多種,養貴價龍魚(香港又稱龍吐珠)是其中一種。深受權貴歡迎的亞洲龍魚,身價尊貴,人稱觀賞魚中的王族。若問身價為何,價碼大概可分兩種:買一條龍魚,可能花你幾千到百萬港元,另外「維修保養」每次又需要 500 至 700 港元不等 —— 說的是牠們的整容花費。是的,龍魚整容有價有市,應運而生的還有一眾龍魚界整容名醫。
魚說 —— 沒有愁眉,但我會憂鬱
半個世紀前已有科學家做過實驗,證實魚是有記憶力的,並且可以長達 3 個月。那麼,魚會記得痛楚,亦會記得不開心的往事,魚會不會感到憂鬱?或者魚類跟人類一樣,都會有情緒問題。這聯想並非無的放矢,一半詩意,另一半是有科學根據。魚和憂鬱,或許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繫。而人類其實是察覺到的,當一個人憂鬱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另一個人、另一種生物的憂鬱。
青口——最健康、最環保的海鮮
吃牛不環保,因為養牛碳排放量堪比汽車。環保人士會說吃魚比禽畜環保,至少牠們不會排放如此大量溫室氣體,然而我們日益倚重養漁業也使它開始顯露其環境可持續性問題,而且人工養魚也引伸出魚糧供應問題。那麼吃甚麼魚才夠環保?美國最近一條記錄片給出了一個意外的答案:青口。
活在元素周期表的魚
一般而言,物種進化需時,遠及不及人類改變環境的速度。不過,日前學術期刊「科學」有研究顯示,在美國多地的大西洋鏘魚(Atlantic killifish),基因進化讓牠們能適應劇毒的生存環境。
為何鯊魚獨愛尿味?
當人飲水不足,身體缺水,排出的尿液就會發出一陣陣的尿騷味,又稱作「阿摩尼亞」(Ammonia)味。也正因此,起床後初次如廁,氣味通常較為濃烈。人們或對阿摩尼亞味避之則吉,但海洋裡數一數二的掠食霸主鯊魚卻對這種氣味情有獨鍾,甚至靠它存活。
小證明大發現:人類的祖先是魚?
在上月,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報告,其顯示人類的手,除了和馬蹄和蝙蝠翼有關聯,甚或與魚類鰭條(fin rays)有關。研究發現將能幫助科學家探究,到底人類的祖先是如何從水中世界走上陸地生活,從魚鰭演變成可在陸上移動的肢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