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

|共361篇|

新加坡另類世一:全球人造肉市場中心

香港經常與新加坡競爭,爭人才、爭資金、爭金融中心地位,但若論人造肉市場領導角色,新加坡實在遠遠拋離香港。2020 年 12 月,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批准銷售實驗室培植人造肉的國家,其他替代的人造蛋白質食品亦爭相在新加坡上市,但這個市場領導地位正面臨挑戰 —— 對手不是香港,而是美國。

地中海飲食:更輕鬆的環保飲食方式

美國加州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純素飲食比美國一般飲食的碳足跡較低。但人們未必需要徹底改變飲食習慣,才可減輕對環境的影響。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營養」雜誌發表研究,提出採用所謂「地中海飲食」能顯著降低碳排放 —— 即使成效不如純素飲食,但較易讓大眾實行,可能更具影響力。

想食又覺貴?未來,人造拖羅幫到你

香港人喜歡食壽司,有否想過壽司刺身也可以在實驗室培植而成?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店「壽司郎」母公司此前宣佈開發細胞培植拖羅肉,希望令食材供應更穩定。與其合作的美國加州食品生產企業 BlueNalu 亦正研發各種人造海鮮,旨在解決過度捕魚的問題,未來可能成為傳統魚肉的替代品。

黑線鱈量急跌,炸魚薯條變貴價貨

黑線鱈(Haddock)是製作英式炸魚薯條最常用的魚類。幾個世紀以來,新英格蘭東海岸水產都面對過度捕撈的問題,監管機構已將捕撈配額削減超過 80% 以防魚類數量暴跌,亦因此今年該地區黑線鱈捕撈量將會減少。科學評估就指出,緬因灣黑線鱈數量下降,意味這種魚的捕撈配額不可持續。

法國示威「主菜」—— 北非香腸 Merguez

居法多年的英國作家 Gavin Mortimer 年初撰文,分享一次參與巴黎反退休改革示威的見聞,提及自己在現場的美食車買了北非香腸 merguez 來吃,形容「遠比一塊肉精緻」。美國「紐約時報」亦採訪向遊行群眾賣 merguez 三文治的攤檔,檔主坦言「我們賺得可多」。至今法國人曾為各種議題走上街頭,唯獨這款「主菜」始終如一。

塞內加爾國菜消失,全因過度捕魚?

塞內加爾有道著名國菜 Thieboudienne,由魚肉、米飯和番茄醬組成,傳統上會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這道菜,魚亦是塞內加爾文化的一部分。這道菜的首選品種是青銅石斑魚,但過度捕魚令西非海岸的魚類資源逐漸減少,當地漁業已面臨崩潰,日常生活中吃魚的機會大減。有營養學家認為,青銅石斑魚消失,不僅意味著失去國家象徵,亦導致國民失去一種關鍵蛋白質。

走回頭路?意大利擬立法禁人造肉

近年綠色飲食潮流興起,人造肉食品愈來愈普遍,意大利卻反其道而行,擬立法禁止使用實驗室生產的人造肉等食品,違者可被罰款高達 6 萬歐元,生產工場亦要關閉。該議案目的是保護意大利的飲食文化和農業傳統,不過科學界認為立法只會阻礙科研發展,甚至打擊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 飲食如何貫徹權力?

權貴與普通人的食物、乃至如何看待食物,從來都不一樣。波蘭記者沙博爾夫斯基著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就走訪前蘇聯土地,訪問平民、為顯要掌廚的廚師、每日負責士兵或居民膳食的廚娘等人,寫成 18 道故事,發掘飲食如何貫徹權力,與建立帝國聯繫起來;飲食之於俄羅斯、蘇聯土地上生活的人,又有甚麼意義。

意美大戰 —— 卡邦尼源自何地?

隨著 cafe 在香港盛行,卡邦尼意粉也變得如沙爹牛麵般普遍,但它其實源自何處?何謂正宗?繼兩年前「紐約時報」介紹加入番茄的卡邦尼食譜被意大利人狠批破壞傳統,日前再有「金融時報」刊文指這道菜是由美國人發明,在意國引起嘩然。區區一盤麵,何以人們如此在意它的「血統」?

呂嘉俊:用行動拯救柱侯牛腩吧!

一道菜的消失,有無數的原因;一道菜的復興,需要很多人的力量組合而成。香港餐廳要做好柱侯菜式其實不難,只要追本溯源,到醬園談出柱侯醬的細節配方,做好黃豆和麵粉混和發酵的過程,用天然日曬方式釀造出原豉醬,再配材料煮好柱侯味道,用來配肉類,控制炆煮時間,好吃的柱侯牛腩,或懷舊的柱侯雞,還是會有知音人。

呂嘉俊:千萬別去非洲找非洲雞

至於非洲雞,百分百出自澳門,不見於非洲及葡萄牙。據說是當年一位華籍廚師在澳門一家酒店內,見有非洲廚師做安哥拉雞,將雞烤得乾脆後加辣椒粉同吃,但因華人不愛吃太乾的雞肉,廚師想到不如弄個醬汁,便用馬六甲的椰漿、印度果亞的香料,做成醬汁豐盈的非洲雞,自此風行澳門。

【*CUPodcast】經典食譜,用食物捍衛人的尊嚴

這次介紹的書籍 How to Cook a Wolf,是 1942 年由美國作者 M.F.K. Fisher 出版的食譜集。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民生物資不足,作者於是提供逾 70 個實用食譜,教讀者如何在戰爭中,即使沒有新鮮食材,也要盡力維持生活水平,用食物捍衛人的尊嚴。食譜集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重印,對現今社會帶來甚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