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

|共50篇|

【Soul Monday】打破負面思維,專講正面新聞的「快樂報」

4 年前,一份 32 頁報章「快樂報」,在 Kickstarter 眾籌之下在英國橫空出世。不同於一般報章的單調沉悶,「快樂報」色彩繽紛,配以童趣插圖,乍看之下像本兒童雜誌。然而,這份報章的內容確確實實是新聞報道,當中盛載了創辦人 Emily Coxhead 的理念:創造一個專門分享正面新聞的平台,歌頌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好事。

丹麥式幸福:不在於 Hygge 生活,而是 Pyt 思維

與其窮奢極侈,或被世間太多慾望纏繞,不如過著稍為放縱而簡樸的生活,一杯紅酒配電影,或一杯熱朱古力配一本書,度過舒適的夜晚。這種漸被各地都市人推崇的 Hygge 文化,一直被視為丹麥國民快常在的源頭。不過,擁有 Hygge 式悠閒生活,只是丹麥式幸福的一半,畢竟生活不可能完全沒有煩惱和挫敗。幸福有時,不幸有時,還要認識另一個獨特的丹麥語「Pyt」。

【Soul Monday】巨匠離世,遺下快樂的設計

意大利建築師、藝術家及設計師 Alessandro Mendini 比老佛爺 Karl Lagerfeld 早一天逝世,享年 87 歲。若論舉世知名,Mendini 或不及老佛爺,但確實是另一個設計界巨匠,不斷追求令藝術融入生活。他一件被放入英國博物館永久珍藏的作品 —— 笑臉女孩開瓶器「Anna」,成為設計界經典。他提醒我們,日常物件也可成為快樂泉源。

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哪種快樂最緊要?

TVB 劇集對白名言:「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人人都想要快樂,但人人期求的快樂是一樣的嗎?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就區別快樂有兩種,一種是「在生活中的快樂」,即一時一刻的當下幸福經歷;另一種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即快樂的時光能得以記住,日後能夠回味。這兩種快樂,你在尋求哪一種?

幸福的陰影:原來北歐不快樂?

芬蘭、挪威、丹麥、冰島及瑞典,總在「世界幸福報告」名列前芧,儼如最理想的安身之所。但在「幸福大國」這個美譽的背後,原來藏著部分人的艱難生活。北歐理事會聯同丹麥的幸福研究所近日發表研究報告「在幸福的陰影中(In the Shadow of Happiness)」,發現在這 5 個北歐國家,平均一成二人口表示過得「掙扎」或「熬煎」。

真正快樂職場,不在乎梳化酒吧遊戲機

打工仔固然怕老闆黑面,但做老闆的,又何嘗不想員工每天笑容滿臉,朝氣蓬勃上班?歐美商界每年就投放數十億美元,塑造愉快的工作環境。不少企業買來梳化遊戲機,甚至設置酒吧滑梯。然而在美國,仍有七成上班族對工作並不投入,缺乏歸屬感。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教授 Cary Cooper 認為,其實老闆們都搞錯了。在員工心中,「歡樂」不等如「快樂」,他們所需要的,遠不只是休閒設施和空間。

無關快樂的 7 種笑

歷史上率先嘗試拆解笑容的意義的,是 19 世紀的法國神經學家兼電療之父 Duchenne de Boulogne。當時他深受面部表情的奧秘吸引,因而開展實驗,以電極刺激人類面部肌肉,探索表情機制。實驗發現了 60 種表情,每一種都涉及獨一無二的面部肌肉群。當中最有名的是被稱為「Duchenne 之笑」的標準真心笑容,受驗者咧嘴而笑、瞇起眼睛堆起眼周的魚尾紋,過程先後牽動顴大肌與眼輪匝肌,形成傻氣又真誠的笑容。

唐明:不快樂更好——馴服抑鬱的邱吉爾

我們印象中像一頭老虎狗那樣剛猛的邱吉爾,小時候蒼白消瘦,加上口吃,即使心比天高,卻十分自卑,即使成年之後也沒改善,根據邱吉爾私人醫生莫蘭男爵 Charles Wilson 的日記,邱吉爾初入政府幾年間狀態極差,充滿焦慮和絕望,一不留神就有自殺的念頭:「當一輛列車駛來,我不敢站在月台邊緣,最好有個抱枕之類的東西擋在我跟列車中間。我也不敢站在船邊往下看,下一個動作可能就會結束一切。」

唐明:糖衣包裹的洛可可病

無憂宮的主人一生完全談不上無憂:少年時跟父親關係惡劣,叛逃被捕,眼看好友被父王處決;然後是婚姻冷淡,得過性病,可能因此成了性壓抑;他又滿懷改良社會的雄心,大力普及教育,但為了保持強大軍隊亂花錢,最終還是把納稅人得罪光了。無憂宮裡最奇葩的是一座中國亭,塑著一群金光閃閃的人像:髮型和衣飾都是中國式的,但臉蛋五官則是歐洲人,在模仿中國人的漁樵耕讀——是不是遙遠的想像才能令這位大帝感到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