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共1289篇|

曾經,英國有機會完全買下新界

1898 年,英國通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向大清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 99 年,直至 1997 年 6 月 30 日,這片土地後來被稱為新界。其實,英國曾經有機會完全接掌新界,歷史學家 Franco David Macri 曾發表研究,講述 1938 年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向英國求售新界,最終被倫敦拒絕的事件。

港英政府,如何綠化改造香港?

經過百多年發展,香港除了經濟發達,還擁有高效的衛生體系和世界級郊野公園。香港史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841 年英軍登陸香港,過去很多討論聚焦港英政府大規模的社會和經濟改造,然而其管治實際上也大大改變了城市地景和自然面貌。香港大學 Robert Peckham 教授就曾在 Modern Asian Studies 發表文章,探討 18 世紀末、19 世紀初香港綠化。

Hong Kong Infosphere:香港政經精英的內地化趨勢

改制後的首屆區議會選舉總算完結,參選人需取得最少三名地區委員會之提名,令傳統本地精英也難以入閘。一直被視為代表本地商人階級的田北辰則提到,其政治團體實政圓桌派出五人參選,但只有一人取得足夠的地區委員提名,最終亦告敗選。而今年,暨南大學就有多達 21 名校友當選區議員。

吳家強:街貓關注組(10)

「The Fate」停止運作了。但梁本輝心情仍然激動,他站起來,在小房間徘徊,心跳得好急,對他來說是第一次示愛。說出來後,只覺得懸掛的心,落到某個安穩的地方。
剛才在格鬥都巿裡,那個穿衞衣牛仔裙、背軍綠色背包問貓的女孩,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靈!在一夜可以有上萬人在線的虛擬空間裡,要偶遇她的機率是多少?

中國改革開放前,香港如何確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近日,有網民形容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其中股市表現跑輸其他地區,在 11月底,台灣加權指數 31 年內首次超越香港恆生指數,而印度股市市值也有望超越香港。已故香港經濟學大師饒餘慶早在 1979 年,亦即中國才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於 Asian Survey 發表研究,分析香港如何在 70 年代確立金融中心地位。

沉沒的公共記憶 —— 1933 年關閉的香港大會堂博物院

近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計劃重整科學館和香港海防博物館,而沙田文化博物館亦可能被「殺館」。1962 年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過了半個世紀,香港辛苦經營出的世界級博物館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未知之數。而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其實也經過很多偶然與掙扎。索邦大學 Daphné Sterk 就在 Museum History Journal 講述香港大會堂博物院的故事,那是香港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卻彷彿在公共記憶中完全消失。

月巴氏:1994(34)—— 「東邪西毒」(中)

他依然是江湖人,依然是武林中人,但在王家衛想像裡,更似是一名心理輔導。
為每一個來找他或託他出手解決麻煩的人梳理心理問題。當中有些是知己,有些素未謀面,也有些,似乎有點關係。
但這個心理輔導不懷好意 —— 他根本懶理這班人的心理糾結,而只是以一個理性的旁觀者身份,(過分)理性地,旁觀他人之痛苦。

【愛在左右】佐敦的救贖 慈悲香港食堂

]胡頌恆神父生於澳洲,1985 年來到香港,多年來扎根廟街服侍弱勢社群,得到「廟街神父」的稱號。近月他多了「點心神父」這個暱稱,皆因其創辦的非牟利機構 MercyHK 於 9 月在廟街開設社區飯堂「慈悲香港食堂」,為區內的無家者、吸毒者等有需要人士提供溫飽。食堂聘請員工的唯一要求,竟是「曾有定罪紀錄」,希望藉此幫助更生人士就業,在水深火熱的佐敦,為沒有盼望的人提供一線曙光。

【短片】氈酒蒸餾 香港探索之旅

原本只是普通打工仔、與製酒沾不上邊的 Ivan 與小阮, 在 2018 年一場旅途中發現值得探索的目標。一年後,二人創立香港首間氈酒蒸餾廠 Two Moons Distillery。找過「香港最後的打銅匠人」炳記修理小型蒸餾器、利用香港農作物製作氈酒…… Two Moons 創辦人探索香港寶藏之餘,也面對申領牌照、由零開始磨鍊蒸餾技巧、疫情衝擊等重重困難,旨在為香港注入一些新元素。

1984 年的士騷亂 —— 六七暴動後,香港第一次大型暴力衝突

1960 年代香港局勢動盪,其中 1967 年的左派暴動就歷時足足大半年,造成 51 人死亡,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六七暴動被視為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港英政府一方面大力鎮壓左派勢力,一方面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香港較少激烈抗爭活動,其中一次,則為 1984 年由的士牌費加價引發的「的士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