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共43篇|

鄭立:遊戲人間三百年 —— 人類的痛苦源自失去,直至我們忘掉我們曾擁有過

痛苦是因為我們有記憶,我們知道我們曾擁有過,所以才會痛苦。我在想,如果我是主角,再一次遇到那位神仙,我會要求多一件事,那就是可以封鎖或者忘掉部分的記憶,不過,如果我真的有這樣的能力,我是否捨得忘掉那些曾經的幸福呢?

第三波存在主義:在神經科學挑戰下重構存在的意義

神經科學對人腦研究的豐碩成果,把人的行為個性理解成純粹物理機制,靈魂沒有存在位置、人生彷彿沒意義可言,這無疑為我們帶來存在的焦慮。有美國哲學家因此提出,我們要在神經科學的時代裡,展開第三波存在主義,把人從虛無深淵拯救出來。

存嬰箱:防止殺嬰的最後選擇?

社運組織「安全港存嬰箱(Safe Haven Baby Boxes)」的成員 Priscilla Pruitt 表示,存嬰箱其實是最後的選擇,是為了防止殺嬰。殺嬰行為在驚惶失措的年輕女性之中甚為普遍。棄嬰的問題同樣嚴重,這些女性都想避人耳目,尤其是生活在小鎮,居民無不相識,對她們造成沉重壓力。

又到萬聖節:與其扮鬼,不如談死

你知道今天是萬聖節,但恐怕你不知道它的起源,也對此毫不在乎,反正如今就只是個「小孩討糖吃、成人鬧著玩」的狂歡日子。甚麼鬼怪幽靈,純粹噱頭而已。一批遠在紐約的義工卻不這樣想,他們在這星期舉行名為「反思生命盡頭(Reimagine End of Life)」的活動,為參加者提供一個機會,探索生與死這個大問題。

李衍蒨:人體冷凍技術

在宣告死亡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將屍體浸入一個冰浴,以極速降低屍體的溫度。在浸浴的同時,更會為屍體注入兩種藥物:一種為了預防屍體在過程中甦醒,而另一種是抗凝血劑。之後,藥物有如抗生素、腎上腺素等都會注射到血管內,以人工心臟協助令藥物可以運行全身,並防止體內血管塌下來。然後,要移除屍體內的血液,換上器官移植用的化學品以保持器官的功能,同時協助體內降溫。而在體外,技術人員會以氮氣為屍體繼續降溫,直到接近冷凍溫度為止。

尼爾:當我們選擇了甚麼,世界就會因而回應

法國存在主義文學與哲學家阿爾貝·卡繆,在其「薛西弗斯神話」開篇,就當頭棒喝地直接寫下了既讓人驚嚇,又彷彿得所悟的斷言:我們為何而活?假若沒有原因,我們又為了甚麼不會主動選擇死亡?卡繆的核心思考,始終是環繞著我們存在的荒謬:生活好像一直循環度日,生命的意義何在?我們的存在真的有甚麼意義嗎?

當人瑞不再稀罕,長生不老將不再是神話?

長生不老,向來被當成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神話,但對Google來說,這是他們繼搜尋技術之後,下一個要替人類突破的科技革命。領導 Google 人工智能團隊的工程師 Ray Kurzweil,在與其醫生 Terry Grossman 的合著書 Transcend: Nine Steps to Living Well Forever 中指出, 通往百歲之道有三座關鍵橋樑:第一,是遵守最理想的醫療建議。讓自己活到得以享受第二座橋樑的好處,也就是生物科技帶來的醫療革命。接下來第三座橋樑則是:隨著納米技術不斷進步,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將有辦法以分子的大小,重新修補老化的身體。根據 Google 的預測,當第三座橋樑的技術趨於成熟時,人類壽命的自然極限,將是目前最高的預測再乘以 10 的次方。

尼爾:我們如何衡量生命的價值?

對於至今活在和平歲月的人來說,戰爭的殘酷並非我們親眼能看見的,死傷數字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能「經歷」的方式只有藉由故事體會了。當然,故事是揉合了客觀事實與主觀創作的產物,共通語言是觀者的情感連結,曾經發生的事實反而不會是主角。觸動我們內心的,是我們看見與聚焦的是甚麼。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讓如何衡量生命的價值。

微調宇宙:浩瀚宇宙是被「微調」而成?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即使人類的科學知識比以往已經差天共地,但世界如何誕生,仍是一神秘之謎。為何萬物可以井然有序共存於天地?為何自然能夠相生相剋循環而不息?有說世界是造物之天工,又有說世界不過是湊巧形成,誰是誰非?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專題提出想像:如果字宙沒經「微調」(fine-tuned),一切即分崩離析。

人類壽命有界限嗎?

今年 4 月 15 日,一生跨越過 3 個世紀的意大利人瑞 Emma Morano 逝世,終年 117 歲。於 1899 年出生的她,生前是世上最高壽的人,但以前仍有人比她長壽,1997 年以 122 歲高齡死去的法國老婦 Jeanne Calment 就是著名例子。雖然她們的人生都已經圓滿結束,但其頑強生命力仍然使人叩問:人類壽命究竟有沒有界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去年美國加州有 100 多人受惠於新法例,能夠選擇進行援助死亡(Aid in dying)。2016 年 6 月 9 日,加州實施「終結生命選擇法案」,容許 18 歲或以上的加州居民,向醫生申請安樂死處方藥,條件是申請者必須是於絕症感到極大痛苦,故希望提前終結生命,也需經醫生評估其壽命將不到半年。

尼爾:重新連接上真實的自我

本專欄上一個月的「入戲太深的路西法」一文之中,談到一個「假我」的說法,這讓筆者聯想到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著名的心理治療者 D. W. Winnicott(1896-1971)從無數的臨床經驗之中,組識了「真我—假我」的論述,引起後人深思。真與假是相對的看法,可是,真是甚麼?假又是甚麼?

尼爾:刹那之間,他看到了生命

生命是甚麼?此疑問的出現,可能是出於當我們置身於穹蒼之下,仰瞻星空而感應到宇宙自然凝望著自己,或是因為置身於生活中的紛紜雜亂,在茫無頭緒的一刻,突然感觸於自身是存在的,從內心深處生起了一股玄妙的迴盪,於是既近且遠地聽到了一些疑問。

尼爾: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是被打敗?

喜愛文學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本篇分享的題目,出於美國文豪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的「老人與海」。那麼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何筆者會換上了一個問號?我們疑惑:究竟「被毀滅」與「被打敗」有甚麼分別呢?從結果而言,都是失敗了?可是,能夠說出「人可以被毀滅」,又好像多了豪情不屈的氣勢。說穿了:我們會否願意妥協。

死亡是如何定義?

時至今日,先進的科技已經可以偵測到最微小的心臟或腦部活動,又可以在心臟、大腦和肺部衰竭後維持身體運作;死亡與生存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在希爾斯堡慘劇中,Tony Bland 不幸成為植物人,除了腦幹完好無缺、心臟仍然靠機器保持運作,他對外界根本毫無知覺。如果單從醫學角度看,他仍然是處於生存狀態。但對於家人來說,他已然死去。究竟生和死的標準是甚麼?

複製你愛犬 免死別之苦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然而,這朋友只能伴你走大約 10 年至 13 年的一程路,人狗終須一別。主人頓失愛犬後,總是記掛其聲音毛質氣味,依依不捨。南韓研究所提供解決方法:只需 10 萬美元,你就能複製愛犬,讓牠「再」活一次。這項嶄新科技服務惹來社會非議,同時亦吸引名人慕名而來,包括杜拜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