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有不少人為了自身安全,並要與極權長期作戰,而被迫離鄉別井,流亡他方,英、美、加等西方民主大國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地。這套流亡機制可遠溯至二戰,當時納粹德國橫掃歐陸,在各地扶植附庸政府,很多歐陸精英就遠走英國,建立多個流亡政府甚至組織軍隊,以謀復國大業。
倫敦
|共95篇|
倫敦的士:只剩三年壽命?
倫敦、日本司機的敬業態度令不少人印象深刻。不過,武肺疫情令人減少出行、商店關門,倫敦的士需求急降,行業大受打擊。當地持牌的士司機協會秘書長 Steve McNamara 擔心,繼倫敦紅色雙層巴士、電話亭、戴圓頂頭盔的警察都已陸續消失後,僅餘的地方標誌 —— 的士,未來三年也會消失。
廖康宇:關於移民
筆者在 17 年決定去英國的時候,以為離開就可以放下香港的人和事,從此眼不見為乾淨。但在當地兩年有多,我很難回憶起香港有哪一件大事我不是感同身受,可以自覺事不關己。
疫症令地區雜貨舖重新偉大?
武漢肺炎殺到之處,幾乎都有搶購物資現象發生,由亞洲到歐洲,幾乎無一倖免。而在英國,雖然倫敦超市貨架空空如也的消息在網上瘋傳,但其實地區雜貨舖的貨源依然充足。網媒 Quartz 走訪外倫敦沃爾瑟姆森林區(Waltham Forest)的大小商舖,表示疫症關頭,地區雜貨舖的民生角色不可或缺。
陶傑:當倫敦紐約大都會自戀人格遇上武肺
倫敦人和紐約人,以及西方的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在這裡有一個盲點:在口頭上,他們不可以將「新冠狀病毒起源自中國」這句話說出來,否則會被旁邊的人標籤為美國總統杜林普的支持者;但是在內心,他們有西方文化優越的傲慢,總是覺得這種肺炎,只在黃種人的地方擴散,而且不會比流行性感冒更嚴重。
Mo 爸:駕車入倫敦,記得要收費
中環擠塞收費由 97 前研究至今仍未定案,中環繼續每天堵滿車輛、遮打街下的空氣監測站年年錄得破頂污染指數;位於世界另一邊的倫敦,除了市中心擠塞收費及低排放收費外,今年 4 月再新增一項超低排放收費,務求進一步推向 2050 年「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倫敦:智能城市變監控城市之路
如果你覺得世界上只有像中國這樣的專制集權政府,才會用臉部辨識技術監控人民,那恐怕是這世紀最大的誤解。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一份報告顯示,英國首都倫敦設有 42 萬部攝影機,僅次於北京 47 萬部,全球第二多。
石 Sir:新舊居英港人之別
大概新一代居英港人就有能力突破「自己人圈子」的群居心理,少有整天價地跟其他港人圍爐,能融入本地英國人圈子,明白本地人文化,懂得跟本地人溝通,就算說不上有國際視野,最少也有英國人視野。這份能力,在今次港人抗暴運動中,幫助港人爭取英國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實居功不少。我有幸認識一班能融入英國生活,但仍心繫香港的香港人,實大感欣喜。
Gloria Chung:我愛服務式公寓
如果有選擇,我現在最喜歡服務式公寓,特別是在歐洲,有時早上想煮個麵,晚上凍冰冰,只想回去看電視,坐在沙發上的確好舒服。
廖康宇:街頭賣藝必須規管
歸根究底,我認為街頭賣藝問題的糾結,始終不在於大媽歌姬的奇裝異服、表演項目類型或者打賞與否,而是政府在土地規劃時欠缺遠見,並沒有考慮文化表演活動的需要。
Mo 爸:文化差異 —— 倫敦人早已習慣了三線崩壞
倫敦人每天上班前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去倫敦交通局網頁先查看鐵路情況,全因英國的地面鐵路故障原因很多元化:「陽光太猛致路軌反光」、「太大風」、「大雪大雨看不清」、「有人跳軌」、「有人身體不適」、「有人跳軌」、「訊號失靈」、「有人跳軌」等等。
李衍蒨:解剖澳洲原住民的骸骨,生前曾從事採珠工作?
「交還骸骨」幾乎是博物館界,甚至人類學界這幾年的重點題目,因為這關乎死者及其家屬的權益。至於骸骨最初出現在不同國家的原因,就牽涉歷史上一個非常黑暗的章節。
石 Sir:倫敦入院記
這是石 Sir 有記憶以來第一次坐救護車、入急症室及第一次吊鹽水。整個過程雖然每一點都有點慢,但英國醫護人員都細心友善,讓人感到安心,不知這是普遍情況還只是石 Sir 出路遇貴人,但這經驗總算讓我對英國醫療系統多一點信心。
林喜兒:Fleabag —— 是她也是你和我
此劇廣受歡迎,大概是擊中了當今 2、30 歲女性的某些處境,3 年後主角還在嚷著:「Tell me what to do」。生活混亂,人生沒有方向。Phoebe 的女性視角無疑是新鮮與獨特的。
石 Sir:倫敦地鐵(悶)遊記
搬到倫敦後,現在又重投逼地鐵的生活。在倫敦,上下班繁忙時段月台雖沒那麼擠擁,但月台比香港的窄小,總讓人覺得一不小心就會被人撞下路軌去似的。而且車站設備殘舊,燈光晦暗,站內通道縱橫交錯,左穿右插猶如迷宮,讓人頭暈轉向感覺鬱悶。
石 Sir:難以喜歡倫敦
這繁忙的都市生活,其實正是當年離開香港希望避免的生活方式,誰知時也命也,輾轉反覆又跑到另一大城市去重投這種生活,實不能不嘆句「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倫敦人口為何不斷流失?
無論對比整個英國,抑或放眼全球,倫敦都被公認為一個經濟蓬勃,城市發展全面的大都會。但強大表象所無法改變的是,倫敦市內人口至今仍不斷往外遷徙。作為國家首都,倫敦卻留不住國民。
石 Sir:港式餐在倫敦
早前我在網上談起在家做港式菜,提到突然想吃茶餐廳食品。有朋友說倫敦有著名的「龍記港式茶餐廳」,我特此到倫敦市中心尋訪,卻發現原來龍記已結業了。唐人街一帶其實還有標榜港式的餐館,但菜單上卻實在沒有幾多港式茶餐之寶。石 Sir 無奈,唯有在家多炒幾次港式豬扒意粉以祭饑腸。
Percy Leung:倫敦最出色的樂團
倫敦,作為其中一個古典音樂匯聚的世界首都,固然有很多專業的樂團。我有幸觀賞過各個樂團的演出,當中有 3 個樂團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們未必是最赫赫有名的,但是他們的演出永遠都充滿啓發性,令聽眾興奮和鼓舞。
鄭立:敦倫公會 —— 教人做二奶好過做大婆的不倫遊戲
你把那些人滲進去之後,每過一定回合數,而且某個格子的人數足夠,就會啟動「敦倫」,決定了倫理關係。但在這遊戲有個奇怪的設定,就是大婆的獎賞是固定的,但二奶的獎賞卻是隨機的,有時竟然可以抽到二奶的分數反而比大婆高。例如大婆只能拿兩分,遲來先上岸的二奶卻反而拿三分,就像香港的公屋政策一樣,會出現二奶惡過大婆的情況,難道是為了反映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