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俄羅斯警方指控偵查記者戈盧諾夫(Ivan Golunov)藏毒,記者堅稱俄羅斯警方想栽贓嫁禍。最終警方迅速撤銷指控,解除軟禁措施,更有警方高層要為此事負責。能令當局退縮的原因,除了公眾強烈抗議之外,據「德國之聲」(DW)報道,這可以歸功於當地傳媒的團結力量。
傳媒
|共83篇|
「紐卡素先鋒報」的故事:地區報扮演了甚麼角色?
紐卡素是澳洲新南威爾士的第二大城市,離悉尼約兩個小時車程,人口只有大概 33 萬,即使算上整個大亨特區的人口,也不過 63 萬,還不如香港的觀塘區。可是,紐卡素細小的人口規模,卻支撐了一份全國知名的地區報「紐卡素先鋒報」。
廖康宇:新聞訂閱新趨勢
現今大部分傳媒機構的運作模式,是依靠免費提供海量資訊吸引讀者,再透過賣廣告以及轉賣服務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圖利。雖然並非所有報章都是免費,但只靠每份十元八塊收入跟本無法應付出版開支。這種商業模式除了令廣告商主導出版,另一缺陷是要培養及凝聚讀者非常困難。
包大人:大白象公關陷阱
如何可以避免這些「躺著也中槍」的事故出現?機構要定期並重複解釋機構行業運作方式,例如傳媒飯局、記者茶敘,又或者在社交媒體以不同方式,教育公眾,防患於未然。
包大人:麻疹的瘋狂
過去兩星期全港媒體大肆報道麻疹肆虐,簡直有點瘋狂。
Gloria Chung:飲食記者應該跟大廚做朋友嗎?寫在亞洲 50 大之前
這個年頭,集郵的人實在太多。多得社交媒體,和大廚攬頭攬頸,拍個照就是朋友,再來個飛吻就是 BFF,上載得多,別人也真的相信,嘩,所有名廚都是你的朋友呢!我就親眼見證過,明明在 Facebook 看似很友好的大廚和傳媒,現實是大廚討厭死那位傳媒了。傳媒跟大廚成了好朋友,結果只有兩個字:偏頗。
包大人:收費訂閱計劃 —— 蘋果日報的反手一搏
宣傳訂閱時,「蘋果」和黎智英都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成功例子來作比喻。不過,與「紐約時報」的深度報道和高質內容相比,「蘋果」的內容多年來更注重即時新聞、即食娛樂化短片形式呈現的動新聞等,這些資訊易明、即食,但很快被人遺忘,讀者是否願意每月付錢,來購買這些資訊?
包大人:有線新聞換一哥,電視新聞如何走下去?
上星期,有線寬頻宣佈人稱「首長」的趙應春榮休,由曾坐鎮有線新聞近 20 年的資深電視工作者馮德雄出任有執行董事一職。消息一出,甚麼有線新聞「染紅」及裁員的傳言也靜下來了,畢竟行內人士皆認為代號「阿馮」的馮德雄的上任值得期待。
新聞業江河日下,如何維持高質媒體?
過去 10 年來,英國媒體的收入減少一半,收入與維持新聞質素有莫大關係,寒流之下,業界選擇裁員應對。英國政府去年發起一項獨立調查,嘗試找出維持國內新聞業高質素的方法。近日,以英國經濟學家及資深記者 Frances Cairncross 領導的小組,發表 157 頁的報告,公佈調本結果並提出建議。
日本紙媒死亡事件簿
網媒或者電子媒體會否取代紙媒,這個問題在近 20 年間被反覆討論。但無論取代會否發生、所謂「取代」會以甚麼形式發生,紙媒發行量持續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亞洲地區中閱讀文化盛行的日本,報紙及書籍的出版數量也是每況愈下。
印度何以成為 YouTube 最大商機?
近來在 YouTube 社群最熱門的話題,必數網絡紅人 PewDiePie 和印度音樂公司 T-Series 之間的「戰爭」。PewDiePie 的頻道多年來擁有最多訂閲人數,但這個王者地位正被後者步步進逼。事實上,印度人極愛用手機觀看影片,他們使用 YouTube 的頻率之高,好比我們使用 Google 搜尋器一樣,這個習慣更逐漸影響網絡世界的發展。
維多利亞時代報章,怎麼改造英國城鎮面貌?
在印刷媒體接連停刊倒閉,新聞資訊多經網上傳播的年代,我們或者難以想像報章的威力,曾足以改寫一個國家的城鎮面貌。在 19 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閱報成為跨階層的普及文化,城市要開闢專門閱報的場所,報社以銷售報章致富,更紛紛在市中心興建地標式總部。如今時移世易,但這些橫跨兩個世紀的歷史痕跡,依舊散見於英國各大小城鎮。
包大人:公關奇招 —— 反咬一口 轉移視線
身陷危機,公關策略大體不外乎兩招:拒不承認、撇清關係;又或勇敢承擔、謙虛道歉。不過有時候,行家也會打出一套奇招,劍走偏鋒,險中取勝。最近的環聯信貸的危機公關,就使了奇招。
媒體收入新來源:政府?
傳媒近幾年一直處於寒冬狀態,有人願意雪中送炭,豈非美事?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政府正計劃提供稅務減免及現金予正陷於困境的新聞行業,目標是令新聞業可以獨立生存,但批評人士卻表示這筆錢的用處,反而是要記者及媒體擁有者感激國家恩情。
包大人:一代新聞人功成身退
來到 7、80 年代,新聞學、傳理學教育在香港已蓬勃發展,為香港傳媒業送來一批批專才。轉眼 3、40 年過去了,近兩三年,這批新聞人已陸續抵達退休之齡,各大傳媒也迎來老總大換班。這些前輩退下,也不單是一輪人事變換,也會帶來傳媒業的作風轉變。
包大人:點擊率新聞追逐戰
香港傳媒寒冬,過去數年均在紙媒轉為網上的路上掙扎求存;為了網絡廣告收益,大部分新聞傳媒均以網上媒體作主打 Digital First,點擊率成了王道,每小時監察著網上報道的點擊率,甚至在報館的大堂電視、公司的手機應用程式裡顯示即時 10 篇最高點擊率的新聞,氣氛就如證券交易所一般。
傳媒行業,最缺的人才不是記者?
傳媒行業逐漸拋棄紙本,代表著傳媒生態正在轉型,記者縱再有「鐵腳、馬眼、神仙肚」加上流暢文筆,可能也乏人問津,因為在數碼年代,廣告以及網上平台才是媒體最看重的事物,所以媒體公司在招聘人才方面,也起了重大變化。
Gloria Chung:記者的「免費午餐」
飲食記者吃餐飯,旅遊記者得到的是一趟旅程,但這是出差,不是歎世界,你試過去旅行,6 點起身,7 點出發,走了 10 個景點,拍了 1,000 張相,回到酒店還要繼續寫稿、執相、安排明天和下個旅程嗎?每項工作都是有付出的,未做過别人的崗位,切勿隨便抹煞別人的努力,沒有甚麼不勞而獲的,如果你覺得記者「免費」吃飯、旅遊,很過癮,不妨來試試,看看怎樣低薪、超時、高壓,説到底也是打工仔。
死刑的見證人:一名目擊逾 400 次處決的記者
45 年來,美聯社記者 Michael Graczyk 從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 見證並報道處決死囚的過程,至今經歷超過 400 次。與窮兇極惡的犯人會面,還要親眼看著他們掙扎、絕望然後氣絕身亡,心理壓力之大,外人難以想像。但他在上月退休以後,仍以自由工作者身份留任此職。這是膽大包天抑或正義過人?Graczyk 卻說:「我的工作只是說故事而已。」
包大人:記者與公關的合作博奕
公關與記者一直以來都有著糾結的關係,前者包裝訊息,後者發掘真相;雙方有時互相博弈,有時互相合作。不過,近年不少記者與公關開始互相僭越雙方的底線,令關係惡化。公關最新遇到的,就是沒有 Deadline 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