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鼻呼吸不夠順暢時,就直接用口呼吸,簡單不過。但 一項研究初步指出,呼吸是用鼻還是用口,對我們當下的記憶都可能有所影響。
記憶
|共60篇|
Moyashi:遺忘的大都會
The Big O 披著機械人動畫的外皮,所探討其實是現代經濟社會結構對個人生活的影響。穿插全劇的主題是「記憶」。記憶是身體與外部(都市)的連結,失憶是個體經驗的喪失,而社會集體失憶就是歷史的喪失。「模範財團」控制了城市中,包括政治、經濟在內的所有運作,居民遺失了所有的歷史,但對失去主體性的狀況仍毫不在意,如常地在財團建構的都市中生活。
【文化按摩師】重新「看見」被遺忘的聲音
「我們可以緊閉雙眼不看,甚至不呼吸,但無法關掉耳朵,就算睡著時,身體也在聽著聲音。」身兼音樂家及劇場導演的 Dimitri de Perrot,在劇場、音樂及裝置藝術之間,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媒介,尋找創新的跨領域藝術形式,希望大家能體驗生活中被我們漠視的聲音,注意當中細節,喚起內心的記憶。
方俊傑:「未來殺姬」—— 回憶不必靠科技
唔知幾時開始流行起「殺姬」,是 Scarlett Johansson 扮相帶點性感的「Lucy:超能煞姬」?隔無耐,Charlize Theron 打到飛起的,就叫「原子殺姬」。來到這一次是Amanda Seyfried,又叫「未來殺姬:Anon」。很不幸地,今次,是接近「Lucy:超能煞姬」式講大道理,而並非「原子殺姬」式一味官能刺激;很幸運地,Amanda Seyfried 又全裸又床戲,性感程度遠勝 Scarlett Johansson 及 Charlize Theron。所謂的不幸和幸,是相對的,是建基於你以為「未來殺姬:Anon」是一齣科幻動作片的假設。事實上,你更應該把「未來殺姬:Anon」當成一集「黑鏡」。
善忘一點,聰明一點?
都市傳說,金魚的記憶力只有 3 秒。但上班族的記憶力,肯定比金魚還差。本是想幹些甚麼,跟同事聊兩句後,隨即便忘了。你我視此為日常笑話,科學家卻說是人之常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忘記」這個大腦當中的複雜過程,乃是人在收集新信息並做出更加明智決定之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適度的善忘,反而令人更聰明。
Moyashi:虛無的水管空地
影像媒體形塑了我們的體驗,「原風景」可以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虛構地方。假如你對「空地」的「原風景」與筆者一樣,都是來自「哆啦 A 夢」的話,我們有兩個共通點:一是擁有虛構的「原風景」,二是透過虛構的「原風景」,我們擁有共同的記憶。正如社會學者岩渕功一所言,在影像世紀中的亞洲年青一代,透過消費日本的流行文化,發展出一套既非本土又非完全日本的身份認同。這橫跨了地理局限,在電子光影與資本消費下,長出所謂的泛亞洲身份認同。
影相如何改變記憶和情緒?
我們都知道科技便利容易使大腦,包括記憶,產生惰性。資訊泛濫使人善忘,濫用導航軟件令人倒退成路痴。最近一個研究邀請近 400 人參與實驗,發現旅遊影相,分散注意力,使人抽離當下,最終削弱回憶。不單拍照影響記憶,另有實驗指,太常分享相片,更會改變當事人的記憶視點,剝離親身感受。
生字不入腦,原來一直用錯方法
相信不少人試過外遊前夕,死記硬背外語單字、短句,反覆背誦「你好」、「這個多少錢」、「廁所在哪」,最後卻臨場忘詞,話到嘴邊說不出聲。但即使換作學習外語長期戰,情況也大抵雷同,叫人氣餒不堪。其實問題不在你身上,而是一直用錯學習方法。
為何看書看劇的內容總是忘記了?
「一次過看完 XXX」之類 binge watching 或 binge reading 的壯舉,既過癮又有完成長征成功感,但也許正正是這種無間斷的長征,導致我們能記住的部分有限,反而浪費了一部好作品。
腦退化症新希望:搶救記憶力的植入物
阿茲海默症令患者與身邊人愈變愈陌生,記憶的流失速度驚人,而迄今仍未有方法挽回。不過,曙光可能出現:最近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大腦植入物,在首次正式測試中,明顯地有助提高記憶力,這也許能為治療癡呆症、創傷性腦損傷和其他記憶損傷的疾病提供了一個新希望。即使提升的記憶力並不算高,但對患者而言,聊勝於無。
為何話到口邊,溜不出來?
「那個人,他的演技真差。他叫……叫甚麼……」雖然很清楚自己在想甚麼,但當下無論如何苦思,也記不起那個忽然消失的字詞,像瀕臨噴嚏邊緣的語言版;放下幾個小時後,才忽然浮現於腦海。但你大可放心,這並非腦退化症等疾病病徵,實屬正常。不分年齡文化語言,幾乎人人都經歷過這種話到嘴邊的狀態。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教授 Lise Abrams 及研究人員經過研究,甚至發現,即使手語使用者中,亦會出現這種情況。
魚說 —— 沒有愁眉,但我會憂鬱
半個世紀前已有科學家做過實驗,證實魚是有記憶力的,並且可以長達 3 個月。那麼,魚會記得痛楚,亦會記得不開心的往事,魚會不會感到憂鬱?或者魚類跟人類一樣,都會有情緒問題。這聯想並非無的放矢,一半詩意,另一半是有科學根據。魚和憂鬱,或許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繫。而人類其實是察覺到的,當一個人憂鬱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另一個人、另一種生物的憂鬱。
適當壓力可保持大腦青春?
美國西北大學腦神經學專家 Marsel Mesulam 創造的新詞彙 Superager,專指年過 80,但大腦十分敏銳,和 25 歲的人沒有分別的「超級長者」。為甚麼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卻愈見精靈?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大腦反應,大腦的衰退,比起其他身體機能的減弱,表現出的衰老跡象最為明顯。大腦的衰老,與壓力的關係最大,長期壓力又稱「慢性壓力」,會侵蝕大腦的部分區域。但是並非所有壓力都有害。研究表明,如果想保持頭腦敏銳,必須承受壓力,尤其是努力工作產生的瞬間壓力,對於保持大腦健康很有必要。
陶傑:回憶的文學,記憶的政治
英國日裔小說家石黑一雄奪得諾貝爾文學奬,瑞典評審讚頌其作品對於人的回憶,人們如何學習埋藏傷心的記憶,有很沉痛的探討。文學就是回憶,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甚麼是詩?詩就是「在寧靜之中感情的憶拾」(Poetry is the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而極權政治,是操作記憶,從而塑造歷史,掌控未來。
左眼入,右眼出:品牌 Logo 愈簡單愈易記錯
就像福爾摩斯所說:「 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誠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是只用眼看,不用心看。外國網站最近做了個研究,挑選出包括 Adidas、Apple、Starbucks 和 7-Eleven 等十個人所皆知的著名品牌。儘管每個品牌的商標都見慣見熟,但當要求受訪者將這些 Logo 即時畫出來,卻發現其實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即使你每天都拿著 Apple 手機,每天都喝一杯 Starbucks,或一直穿著 Adidas 球鞋,你還是會畫錯那些簡單又易認的 Logo。Adidas 的 Logo 看似容易,實則只有 12% 的受訪者畫得正確。「左眼入、右眼出」,儘管看過某件事物很多遍了,我們還是無法對它產生持久的記憶,卻偏偏太有自信。不信嗎?那就代表你真的太有自信了。
陶傑:由歲月陰影裡走出來
當英國作家石黑一雄得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正獨處書房埋首寫作新小說。記者問他反應,他一臉茫然,只是說:「喜出望外,愧不敢當」(Flabbergastingly flattering),兩個英文字用了頭韻,盡顯文學家本色。
年紀大,學不來?錯!是心理作用而已
學習趁後生,年紀大學甚麼都是白費心思 —— 這種成見叫自認不再後生的人自慚形穢,面對新知識為之卻步。過去有指大腦吸收新知識的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但最新心理學和神經學研究都不約而同顯示,即使人到中年,甚至晚年,大腦仍具有出色的學習能力,當中關鍵,竟與心理作用有關。
睡眠期間也能學習?
睡眠不止可以助人紓緩疲勞,改善心情,期間還能學習?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近日發表研究,表示在不同的睡眠時段,大腦仍有一定能力吸收和壓抑資訊。傳達文西有言:一日充實,可以安睡。可能安睡時充實人生也不遲?
Google 大神無所不答,這是幫你還是害你?
電影名稱、金曲歌詞、名人大事…… 總是說到嘴邊,卻又說不出口,苦苦想了半天,仍然毫無頭緒。你問有甚麼好掙扎?直接求問 Google 大神,3 秒不就有答案?有些人卻「冥頑不靈」,說怕依賴網絡,終會荒廢大腦,堅持只靠回憶,拒絕查詢谷歌。記者 Dana McMahan 為此進行實驗,嘗試拒用 Google 搜尋一周,看大腦有何變化,誰知名醫直指,靠自己反而害了你。
圖像時代如何重塑人類記憶?
人類依賴不同感官記憶,圖象、文字、聲音、觸感乃至味道等等,均有助記取及回憶細節。諸如此類的記憶手段並非中立的媒介,可以加強印象,亦能削弱部分記憶,甚至誤導大腦,製造虛假記憶。在圖象氾濫的社交網絡時代,對比以文字紀錄為主的近代,人類記憶又會有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