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

|共33篇|

唐明:從文盲到貴族的大變身

說優雅的語言,愛高雅的藝術,成為歐洲宮廷文化和貴族教養的最重要部分,需要不斷的大量投資才能維持高水準,資助藝術家、作家成為歐洲貴族文化的另一大傳統,文藝復興以來多少的畫家、音樂家、藝術家、思想家,無不是貴族資助的結果,此風在 19 世紀的俄國依然如故,譬如柴可夫斯基就是由梅克夫人長期「包養」,兩個人書信往來了 14 年,卻從來不見面。

唐明:平民有權正義(下)

為了籠絡和進一步監管教會,亨利二世提名他最信任的好友 Thomas Becket 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但友誼的小船總是說翻就翻,即使是國王和主教,Becket 反而愈加傾向教會,還辭去了大法官的職務。國王認為他背信棄義,傳說他大發雷霆:「誰來給我搞掉這個多事的教士」( “Will no one rid me of this turbulent priest?”)—— 四個忠心的騎士在 1170 年 12 月 29 日晚上,衝到教堂裡把 Becket 的頭砍了下來,現場一片鮮血和腦漿。

中世紀富豪的光與彩

當時色彩染料,得來不易,非常昂貴。藍紅衣衫,在現代城市人眼中,或許易「撞色」,引人注目卻不一定順眼,但在中世紀時,這些鮮色衣袍就是美服貴服,「撞得起色」的人非富則貴,所以就算「撞」得不美也是不要緊的。

鄭立:部落集結 —— 打完女人打窮撚

騎士不是應該很有騎士精神有風度的嗎?但在這個遊戲裡的騎士卻絕對是欺善怕惡,攻擊是由低打起,優先打女人,女人都打到入廠就輪到廠佬,也就是另一種窮人,打到沒有才可以打更高級的。在這遊戲裡,不太出現騎士打騎士,反而是互相欺負對方的弱者。這種行為哪裡像是有騎士精神?

始於中世紀的飲食風潮 —— 食用金箔

中國明代「本草綱目」稱,食金有保健作用,是否屬實不得而知。近年,將金箔鋪在食物表面食用,成為象徵奢華的飲食風潮。吃下一件金箔蛋糕,得到的除了滿足個人心理外,看似沒有實質功效。然而,食金的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時人食金箔的原因有二,其一與今天亦大同小異,只為炫耀。其二則為對貴金屬的迷信。而且其使用程度,與今日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大叫誇張。

中世紀已有老油條罵廢青的傳統?

英美社會經常都有老一輩發言轟炸「千禧世代」(millennials)——相當於香港「八、九十後」的負面詞——標籤他們懶惰、膚淺、破壞社會。然而,這種老油條批評後輩一蟹不如一蟹、不思進取的情況不只在當代發生。波士頓學院英文助理教授 Eric Weiskott 在 The Conversation 刊文指出,以英格蘭為例,早在 14 世紀末,已有文人老油條鞭韃「廢青」,可見「世代之爭」的久遠。

唐明:中世紀的一點黑色幽默

如果夫婦琴瑟不諧,妻子可以要求丈夫去做身體檢查,而這種檢查,通常由好幾個年高德劭的老太太來主持。如果她們被安排嫁給騎士的話,由於騎士通常是連環殺手和採花賊的合體,流行的做法是自行安排一場拐逃(Abduction),與心儀的男人私奔;或者反過來,綁架自己的意中人也可。

唐明:壞國王留下的好遺產

讀歷史都知道中國多暴君,中國暴君的結果是大肆破壞和殘殺,將整個王朝或者國家推向深淵,這群心理變態的人魔,對於這個世界無任何益處。但英國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暴君,卻被迫開創了英國日後 800 年立國根基,英國歷史令人覺得有趣,往往在這種不合邏輯的地方。

唐明:寵臣之禍都是一個路數?

國王喜歡跟這些人混跡,後果當然很嚴重,因為這些人的交往,就像莊子說的「小人之交甘若醴」,都是私交至上,說變就變,怎麼可能顧得上國家大局?愛德華二世的寵臣當中,以加維斯頓最為臭名昭著。此人年紀跟愛德華二世相仿,他曾經跟隨老國王愛德華一世作戰,老國王認為這個年輕人是個好榜樣,於是就叫王子向他學習,結果兩人搭上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研究:萬物之靈比萬物更兇殘

人性本善,抑或本惡?除了孟子和筍子,西方也有哲人討論過類似議題。法國思想家盧騷認為人生而善,一切墮落都是後天使然;英國政治哲學家霍布斯所認為的人類「自然狀態」卻毫不美好:「人類生活卑劣、孤獨、兇殘,短促」,同類自相殘殺,因而需要契約約束,權力監管。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霍布斯也許是對的。

歷史上 7 份古怪工作

不少人都有一個心願,就是找份有意義、能夠「自我實現」的好工。現代社會較自由,男女愈趨平等,人們付出了努力就有機會找到心儀工作。這在我們眼中視作社會基本的道理,不適用於古代:歷史上有大量你無法理解、不願去做、不能想像的工作。而亦有些工作,隨著科技進步而消失,或許有天,你我的工種都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