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共73篇|

歷史氣味庫

氣味雖然抽像,但出現時總能使人聯想起某時刻某場景,現在,氣味更能成為記載及呈現歷史的方法。來自歐洲的科學家、歷史學家及人工智能專家將合作進行一項名為「Odeuropa」的氣味庫項目,耗資 280 萬歐元,以識別及重現 16 世紀至 20 世紀初出現的氣味,並與博物館及藝術家合作,策劃嗅覺活動及展覽。

Moyashi:瞻仰香港遺容

當面對第 50 個「香港民主最黑暗的一天」的時候,筆者就明白,人類的想像力永遠低估了現實的下限。你以為今天已經很爛,其實明天會更爛。你以為原本的「香港故事」已經是向中國大陸鞠躬,接下來的「新香港故事」會來個親吻地面,告訴你甚麼是肉麻。

聖蘇菲亞大教堂博物館改回清真寺?

1453 年,鄂圖曼人攻陷東羅馬帝國僅存領土 —— 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堡。城內的聖蘇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亦經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宣佈,而變為一所清真寺。1935 年,時任土耳其總統、國父凱末爾為傳達現代土耳其的世俗主義信息,將清真寺轉變成一座博物館。然而,現任總統埃爾多安正計劃將博物館變回清真寺。

李衍蒨:阿姆斯特丹有故事的頭骨

按照紀錄,這名男子在 1750 年被馬匹踢中了頭部,大概是臉頰與前額骨交集的位置。當時他並沒有任何骨折的情況,瘀傷也很快就散去,但過了一段時間,該位置突然開始腫脹起來,並且愈來愈大塊。在往後的日子,腫脹逐漸擴散至臉頰、鼻子、前額及太陽穴的周圍。

沒外國遊客的博物館,才是真遊歷?

武肺疫情前,整個意大利都是遊客,博物館、古蹟總是要「擠進去」,參觀時又要與人比肩接踵,使當地人望之生畏。所以即使身處保有眾多珍貴景點的地區,他們也不曾好好遊覽。不過,乘著封關期間,本地人終於得以靜心欣賞歷史文化遺跡。

李衍蒨:南美縮頭術

如果參觀過歐洲某些博物館,可能會看過標示為「南美縮頭術製成品」的碳黑色展品。參觀者都嘖嘖稱奇,並疑惑它們是否以真的人頭製成。英國一家博物館亦有此迷思,於是在 2016 年把其中一個展品拿去做 DNA 測試。「縮頭術(Shrunken Head)」一直在世界各地流傳,足跡遍佈多個角落,卻只於南美洲亞馬遜盆地地區找到紀錄。

博物館之戰:捍衛民主公義,還是純粹文化保育?

在現代社會,究竟博物館肩負甚麼樣的使命?除了保育文化遺產以外,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上月還提出,博物館應當促進民主公義和人類尊嚴。這項修訂觸發全球博物館界論戰,有意見堅持博物館不應捲入意識形態之爭,有專家則讚揚新定義與時並進,道出博物館在 21 世紀的迫切使命。

大英博物館應該歸還文物?

大英博物館以館藏豐富、海納百川名聞於世。有人戲稱博物館實為「賊竇」,因不少藏品均為帝國擴張及殖民時期,從世界各地「擄掠」得來。近年,歸還殖民主義時期所得文物的呼聲,於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引起迴響,英國亦不例外。然而,英國的博物館普遍拒絕要求。支持歸還文物背後的去殖民化呼籲,與反對意見所提倡的堅持歷史真相,角力仍在英國博物館上演。

李衍蒨:骨頭男孩

位於美國費城的馬特博物館(Mütter Museum),是一家醫學博物館,亦是筆者最喜歡的博物館之一。裡面展出多種不同類型的解剖及病理學標本,其中一個最令人慨嘆的必定是 Harry Eastlack 的骸骨。因為他的骸骨標本上面,參觀者都必定能看到「兩副」骸骨:一副是他出生時擁有的,另一副則是因 FOP(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e)而衍生的。

便便為何能夠發跡?

從前有言:「美女不去大便」。美好的事物總是與骯髒大便沾不上邊,也只有低級笑話才會提到大便。但當糞便的表情符號出現後,情況有所逆轉。糞便出現專屬周邊產品,如桌上遊戲、玩具、故事書、蛋糕,甚至有主題餐廳,更甚是各地最近興建的大便博物館。從何時開始,大眾不再羞於談論大便?

陶傑:佛海一隅

中國在 1949 年之前,有許多民間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始終又有幾多觀音佛像的藝術奇珍?到了 21 世紀的今日,或毀於人禍,或失散於塵世,在香港的佛海一隅,慈山一角,這座博物館,像主人收留的眾多中華文化的孤兒,都回來了。

色彩背後的縮影:俄國油畫中的「斯國斯民」

想了解俄國油畫的魅力與歷史,不一定要千里迢迢到彼岸。澳門藝術博物館現正舉行「斯國斯民 —— 俄羅斯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精品展」,展出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由 18 世紀末到 20 世紀中葉的珍藏,合共 70 件油畫和雕塑作品;展覽分為 3 個時期,從而了解俄羅斯的主要藝術風格及箇中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