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共73篇|

富商後代的他們,何以把逾 10 萬件藏品的藝術館獻給政府?

18 世紀前,藝術收藏及展示主要限於貴族、統治者等私人享受及作消遣娛樂。18 世紀後半葉才開始有貴族把私人收藏開放參觀。然而,俄國卻有一個由商人之力而成的畫廊,他們更希望讓公眾共同欣賞,最後畫廊漸變為國家美術館,成為了俄羅斯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

日本戰時沒有建成的博物館

說起日本的博物館,多數人就會想起上野恩賜公園一帶,大型博物館數量眾多。尤其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和「國立科學博物館」,經歷明治、大正、昭和與平成,已經接近一個半世紀歷史。然而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是每個計劃都能夠付諸實行。有為數不少的展覽會與博物館,因資金、政治或戰爭等外在的原因,最終被淹沒在歷史的黃土中,又或者以另一副面孔重回人間。

新的一年,巴西國家博物館能否浴火重生?

去年 9 月,歷史悠久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失火,多達 2,000 萬件文物付之一炬,對人類文明史造成重創。一批從實習便在館內工作的學者更是痛心,眼看著研究成果被大火吞噬,無可取代的館藏被燒成灰燼,自己卻無能為力。不過英國「衛報」發現,他們現已回到現場,在灰燼裡埋頭「尋寶」。

「重現人間」的史太林,「一言難盡」的大獨裁者

史太林統治蘇聯期間,殘害數百萬無辜平民,以致他死後被後繼者清算,全國各地都有其人像被推倒砸碎。然而 60 年過去,一件史太林半身像重現人間,卻令一座俄國小城陷入撕裂。約 2 萬居民當中,有人激動興奮,有人卻不欲多說。對於這名染滿鮮血的獨裁者,何以俄羅斯人仍是一言難盡?

噁心美食博物館:一場視覺、嗅覺與味覺的地獄宴

天下間讓人嗤之以鼻的食物,標列不盡。常見的臭豆腐、榴槤、納豆和藍芝士,口感濃烈,不是人人吃得消。要數冷門一點的,還有魚罐頭中的「極品」瑞典鹽醃鯡魚、四川名物辣兔頭、冰島特產發酵鯊魚肉、烤天竺鼠⋯⋯ 以上,都將會如同藝術品般,在「噁心美食博物館(Disgusting Food Museum)」一一展出。「噁心美食博物館」並非以歧視目光嘲笑和貶低某些國家的特色食物和傳統飲食,而是期望能消弭人們的「噁心感」,挑戰了人們對既定觀念中何謂「不可食用」的想法。

羅浮宮珍藏流亡記

國民政府 1933 年起,為避開烽火動盪,將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重要文物分 19,557 箱輾轉搬遷,最終全數安全遷至台北,堪稱壯舉。法國羅浮宮也經歷同樣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投降德國,為免納粹擄走羅浮宮珍藏,以及交戰雙方的轟炸和戰火,管理法國國立博物館的總監 Jaques Jaujard 指揮搬遷行動,將舉世聞名的「蒙娜麗莎」、斷臂的維納斯、國王王冠等都及時運走。

【星 CUP 人物】放低亂臣奸妃標籤 從人性出發讀歷史

李白書法真跡、帝王御筆硃批、殿試金榜…… 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了中國歷代帝王收藏的大量文物。硃批如何揭示皇帝的性格?愛收集書畫珍品的乾隆又如何回應收到的假貨?今集「星 Cup 人物」中,故宮專家祝勇與陶傑,將繼續談談這些文物和歷史。

【星 CUP 人物】專家帶你行非一般故宮 陶傑:遊故宮要分人等

原來我們今天所說的「故宮」涉及兩個概念:一是「紫禁城」,過往的政治中心和皇室起居宮殿;二則是收藏了歷代文物的「故宮博物館」。這次「星 CUP 人物」中,陶傑將與中國故宮專家祝勇詳談,遊覽遊人如鯽的故宮到底有甚麼秘訣?博物院又如何面對保護歷史遺產和教育公眾的矛盾?

Gloria Chung:博物館,你拍夠了沒有

是次在墨爾本的行程,其中一個我最期待嘅節目,是到訪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最後帶著一點意興闌珊離開。館內的人潮也未免太多,無論是澳洲、內地還是任何國家的人,五步一小影,十步一大影,不只是少女啊,大叔阿嬸也忘形地影,忘了有人想看作品,而不是看他們跟作品擺 Pose。

博物館太窮,買不起恐龍?

電影「侏羅紀公園」面世 25 年,同系列的第 5 部作品 「侏羅紀世界:迷失國度 」(Jurassic World : Fallen Kingdom)亦將於本月上映,但戲內令恐龍復活一事,在現實中仍只屬幻想。想要「膜拜」這些昔日的地球霸主,如今尚可到博物館觀賞骸骨。只是古生物學家憂慮,化石拍賣屢創天價成交,資金有限的學術界難以競投,就連博物館也買不起,結果令這些極具研究價值的標本,落入私人手中,從此脫離科學。

李明熙、Kimberlogic:忍者龜的文藝復興之旅 遊彩色小鎮

佛羅倫斯就像跟文藝復興劃上等號,雖然我當年在藝術學院修讀過,但只有皮毛認識,來到當然要多了解,因為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名家雕塑和油畫,藝術館、博物館和教堂建築又數之不盡,但對於藝術門外漢,切忌迷思,可以由忍者龜入手。忍者龜 4 個角色的名字,取自文藝復興舉足輕重的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多那太羅(Donatello)和拉斐爾(Raffaello)。認清這 4 個藝術家的生卒年月和互相關係,誰影響過誰、誰跟誰共事過,有甚麼重要作品在哪個博物館,那麼在佛羅倫斯的行程便會簡單浮現。

當複製品已成原創,山寨就是藝術?

山寨氾濫程度在全球首屈一指的中國告訴你,假貨不單比真貨還好賣,而且「比真貨還要好」。聽似歪理,其實歷史中已有跡可尋,柏林藝術大學的哲學和文化研究教授韓炳哲最近的書作 Shanzhai: Deconstruction in Chinese 就別開生面,解構「臨摹參考」等複製過程如何不斷改造進化藝術。

建墨索里尼館,是宣揚還是警惕?

作為墨索里尼故鄉,意大利小鎮普雷達皮奧(Predappio),每年均迎來成千上萬的崇拜者向領袖(意大利語:Duce)致意。不少歷史學家認為,意大利出現懷緬和崇拜墨索里尼的風氣,乃基於國家一直以來對法西斯時代的歷史視而不見,致使現今一直有人視墨索里尼為領袖榜樣。當地政府欲建立一座法西斯主義博物館,左派市長 Giorgio Frassineti 明確表示,建館並非為向法西斯主義致意,而是希望遏止對它的崇拜。

從羅浮宮到雪糕博物館:博物館的 Instagram 化

網絡流傳法則:「不留影等於從沒發生過。」難得逛一回博物館留影三兩張上傳 Instagram 是不可少的。臨近年尾,Instagram 就公佈今年用戶最喜愛博物館,從羅浮宮到雪糕博物館,不單反映遊人參觀博物館的新玩法,亦可見館方如何因應 Instagram 法則改變展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