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進入英國 5G 通訊系統,引起英國政府高層內訌。
國防
|共34篇|
陶傑:解聘韋廉信
英國首相文翠珊傾向讓中國華為參予「非核心業務」,在英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通報此一想法,豈知消息外洩,引起爭議。事後文翠珊「捉鬼」,認為國防大臣韋廉信是外洩的頑童,即召往首相府。
國防預算下降,英國的艱難抉擇?
英國作為北約一員,一直有參與北約的防衛事務。不過,「紐約時報」報道指,近年來英國削減國防預算,導致部隊、設備的投資大幅減少,令人質疑,今天的英國是否能夠捍衛家園,並在有需要時與美軍並肩作戰。
「硬邊界」以外,愛爾蘭的外交問題
英國脫歐前途未明,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之間的邊界爭議更趨白熱化。然而,都柏林面對的外交問題不止於此。在香農(Shannon)這個民用機場,每日都有美軍的「民航機」載著士兵及彈藥升降起落。愛爾蘭明明是個「中立國」,未與任何國家簽訂軍事協定,卻成為美軍往返北美與中東的中途站。何以有此矛盾出現?
現代戰爭防守弱點:GPS 系統
美國營運的 GPS 系統絕非堅不可摧,近年就發生過廣泛地區 GPS 訊號中斷,相信是軍方干擾所致,中俄兩國亦自行研發定位技術,試圖動搖 GPS 地位。國防專家 Elisabeth Braw 警告,戰爭一旦爆發,GPS 系統定必首當其衝,我們必須為此做好萬全準備。
美國在和北約算甚麼帳?
美國向北約成員國追討拖欠軍費,成為近來美國和歐洲盟國的一大爭端:美國總統點名批評德國只拿出 1% GDP,相對美國拿出 4% GDP,實屬不公。德國國防部長承諾,將於 2025 年投入北約的軍費增至 GDP 的 1.5%。而美國國防部長聲稱:如果北約其他成員國不付足軍費的話,美國會相應「調整」對北約的支持。北約其他成員國究竟如何「拖欠軍費」?
要對付俄國間諜?向愛沙尼亞取經
俄羅斯特務近年被指「屢建奇功」,先是懷疑在 2016 年干預美國總統大選,月前又涉嫌在英國毒害前俄國特工 Sergei Skripal 及其女兒。雖然克里姆林宮否認指控,歐美決意還擊,矢志加強搗破俄國間諜活動。惟問題是,怎樣做才有效?美國「華盛頓郵報」相信,經驗豐富的愛沙尼亞可給西方盟友過招 —— 先開名,再羞辱。
拒服兵役者坐牢?男人應盡責任?
韓國隊世界盃小組賽出局,孫興慜再一次失去免除兵役的機會成為議論話題。另一方面,韓國憲法法院早前裁定,政府需為拒絕服役的公民提供其他形式的替代役。不過,這並不意味大家關心的球星能避過兵役,因法庭裁決是針對「良心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裁定現行「兵役法」第五條,並未為有關人士提供其他替代役的選擇,屬違反憲法。
如何讓青年更願意為國做事?
法國自 1996 年取消了義務兵役制度,等到 20 多年後由新任總統馬克龍再次提起。馬克龍推出新政,計劃讓所有 16 歲的法國青年都強制參與國民服務,希望以此提升青年男女的公民責任心和令國家團結。然而,這並未能說服所有人。
【注意】現場看世界盃,別帶智能電話?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即將舉行,世界各地球迷都會前往主辦國參與盛事,但世界盃在俄羅斯舉辦,加上球迷必須提供大量資料辦理通行證,不免令各國聯想起間諜活動。最近德國其中一個邦政府就主動向公職人員頒佈安全指引,提醒他們不要攜帶智能電話往俄羅斯。
網絡攻擊改寫現代戰爭模式
近日美國總統杜林普下令,將 2009 年成立的「網戰司令部」(Cyber Command)提高級別,升格為聯合作戰司令部。這意味著,美國更加重視「網戰」之於現代戰爭的角色,並將「網戰」轉為未來的國防重心。這變動並非美國沒事找事而作出的決定。牛津國際關係學者 Lucas Kello 在著作指出,所謂「虛擬武器」已有左右大局的影響力,現在威脅著你的電腦網絡 —— 以及國際秩序。
陶傑:中國人邏輯 美國人可學習
杜林普由共和黨前對手告魯斯(Ted Cruz)的工作團隊,借來反伊斯蘭的國防事務顧問 Clare Lopez. 這位鷹派人物,將會策劃一項強政,就是要美國的伊斯蘭教徒公民登記身份,讓政府收集數據檔案,以防一旦恐怖襲擊,可以預防並抓捕。
搵命搏經典:英用中製核反應爐!
於上月,法國和中國財團聯手,為英國興建新核能發電廠 C 機組核電項目動工(Hinkley Point C nuclear power station),並採用中國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直接引述張師奶的評論:「買暖爐都要諗過啦,買核電廠喎!有冇搞錯?」沒有搞錯,因為可能跟英國發展核軍備有關。不過先要有一個中國製的核電廠,才有核潛艇……這個思維,的確係高!
德國:末日將至,宜積穀防「襲」?
德國「日報」(Die Tageszeitung)周二出街的頭版,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明明黑色粗體大字寫著的「Das Ende ist nah」,譯作中文就是「末日將至」,但在如此嚇人的標題下,配圖卻是一隻圓滾滾、傻呼呼的倉鼠。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原來這是一個當地最潮的 gag,諷刺當局建議市民積穀防「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