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共43篇|

暴力抗爭與非暴力抗爭:哪個模式更能達到民主化?

政治暴力又或者集體暴力,一直是政治學和社會學的重要課題。波士頓學院的伊朗社會學家 Mohammad Ali Kadivar 就提出一個新的觀點,他認為暴力抗爭的種類也十分廣泛,學者應梳理不同種類的暴力抗爭與民主化的關係。他提出一個新的概念:「非武裝集體武力(Unarmed Collective Violence)」。

以武止戈:史前人類殲滅暴戾人種,繁衍溫馴後代?

沒有文明的原始狀態下,人類是彼此殺戮,還是和諧共存?哈佛大學生物人類學家新書,透過遺傳學與自然史依據,用人類學方式介入這場討論。他推斷追求和平的史前人類,曾經集體殺害暴戾兇殘的人種,使人類演化過程中自我馴化,令文明得以建立。

一戰結束百週年,德國仍不敢紀念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法雙方簽署停戰協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劃下休止符。如今百年過去,當英法均在本週舉行大型活動,紀念這場人類史上最血腥的衝突結束,但戰時同樣傷痕累累的德國,卻沒有任何官方紀念活動,只由總理默克爾和總統斯泰因邁爾分赴巴黎和倫敦出席儀式。箇中原因,不僅在於一戰的敗仗,更是出於敗仗的遺禍。

假如兩韓和平統一,美軍應留守嗎?

南韓總統文在寅上月到訪平壤,並與金正恩簽署「平壤共同宣言」,呼籲結束敵對關係。兩韓領袖年內三度會面,和平似有降臨半島之勢。假如韓朝真能實現和平統一,那又是否代表此前一直駐韓,以防朝鮮南侵的美軍部隊,已完其成歷史任務,應揮師回國?

盧旺達大屠殺的烙印,如何模塑安南的世界觀?

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於 8 月 18 日離世,享年 80 歲,舉世哀悼。後世會記住,他是聯合國史上首位黑人秘書長,溫文儒雅外表酷似 Morgan Freeman;他任內對抗愛滋病、捍衛人權的不遺餘力,2001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但安南的傳奇,應當由他鑄成的大錯說起 —— 盧旺達和波斯尼亞爆發種族滅絕暴行期間,其麾下的維和部隊竟然袖手旁觀。究竟這場人道災難的教訓,如何模塑日後安南的世界觀?

原爆 73 年:90 歲的倖存者不再分享了

日本兩次原爆距今剛滿 73 年,很多倖存者多已離世,仍然在生的亦已老去,平均年齡高達 82 歲。他們開始行動不便,無法再以第一身角度,對外講述核武的可怕,防止原爆悲劇重演。幸而在廣島及長崎這兩個受災地,均有新世代接棒,把這段史實傳揚下去。部分說故事的人,更只是小學生。

從美國太空建軍,回顧聯合國「外太空條約」

2018 年 6 月 18 日,注定是人類太空發展史重要的一天,杜林普在當天宣佈創建太空部隊,確保美國在太空的支配地位。這聽起來科幻色彩濃厚的計劃,被國際法學者批評違反 1967 年聯合國「外太空條約」,破壞和平使用太空的國際共識。究竟這道半世紀前簽訂的條約有何意義?如今國際形勢大變、科技日新月異,人類是否需要另立新約,以共享這片浩瀚蒼穹?

和平符號,不因和平而來?

若然有人問及象徵和平的事物,大家或許想到白鴿和橄欖枝,或是 1 個圓形配有 3 條線的符號。這個符號最廣為流傳,也很容易畫,但有否想過符號的起源故事,其實不盡然與和平有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駐倫敦記者 Jacopo Prisco 近日撰文,講述這個符號背後的來龍去脈。

4 個介乎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關係

不少人視南北韓首腦會談並簽署的「板門店宣言」,為掀起朝鮮半島和平時代的序章。儘管自 1953 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以來,南北韓至今再無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但迄今尚未簽署任何和平條約,技術上仍屬戰爭狀態,兩國實際上是在交戰狀態中,經歷六十多年的「和平」時代。事實上,不少國家亦曾長期處於這類戰和之間的關係,兩韓並非唯一個案。

鄭立:青蛙樂園 —— 使用和平非暴力的手段,就能為自己帶來和平嗎?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青蛙樂園」,跟「動物農莊」一樣,也是用動物去諷刺現實。簡單來說,這世界上有一個生活環境安康,不受戰爭威脅的青蛙樂園,裡面的青蛙深信著和平的信條,面對一切事情都不抵抗也不使自己有威脅,並相信這是樂園和平與繁榮的基石。為何我會看這本書?我把裡面幾個說法的意思節錄出來,你就會懂了。

「原爆詩集」:被禁聲的時代,廣島詩人的吶喊

親身經歷原爆的廣島詩人峠三吉,60 多年前在時任美國總統威脅會在韓戰再次使用核武的時代背景中,寫出反戰反核武的「原爆詩集」,輾轉東京多個出版社請求發表不果後,終於在 1951 年於廣島自費出版,並遞交東柏林舉行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參賽,將核災慘況公諸天下。今年在全球籠罩於核武陰霾之際,這本「原爆詩集」首次被翻譯成華文出版。

難以推動和平的諾貝爾和平獎

在各項諾貝爾獎當中,和平獎顯得別樹一格。有別於其他諾貝爾獎,和平獎所表揚的並非得獎者的貢獻,而是委員會對得獎人改變世界的期望。像今年由倡導團體「國際廢除核武運動」獲獎,正是要表揚組織致力使世人關注使用核武的災難性人道後果。不過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政治科學教授 Ronald R. Krebs 表示,經其深入研究,發現得獎者及他們所推動的事項,鮮能因和平獎而得益,有時獎項甚至反成絆腳石,令得獎者更難實踐推動和平的志向。

鄭立:超時空要塞——到底齋靠唱歌可不可以戰勝暴力?

在現實中,有些人相信道德感召可以擊敗暴力,他們會憑藉這個信念,對大家說:我們應該以和平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所以全部人必須放棄使用武力。諷刺的是,在應該比現實更理想化 —— 真的靠唱歌就可以策反外星人 —— 的動畫裡,地球人卻完全沒有放棄過武力,更不會以「激嬲外星人」或「外星士兵都是受人指使」為理由,制止以武力反擊的行為。

和平獎後的哥倫比亞

早前哥倫比亞舉辦公投,終有機會把政府與「革命武裝力量」(FARC)之間、長達 52 年的內戰劃上句號。然而,基於種種原因,花 4 年時間談判得出的和平協議,遭 50.22% 國民以 0.44% 之差否決。和平曾經這麼近,下一刻卻那麼遠。諷刺的是,和約否決後 5 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哥國總統桑托斯,表揚他對停火的貢獻。究竟和平獎有何意義?又會否幫助哥國推動和平?